對河北省昌黎縣桃園村的養殖戶來說,1992年的春天,是他們記憶中最寒冷的春天。就在這年春天,桃園村的養殖戶們含淚宰殺精心飼養了一年、正等著賣個好價錢的貉子,全村近2萬只貉子,不到一個星期,就只剩下不到200只。
養殖戶:有的戶都殺光了,有的留了兩、三只,那一年我就留了一只。
昌黎縣位于河北省的東北部,與遼寧省相鄰,這里氣候寒冷、四季分明,是我國最適合養殖皮毛動物的地區之一。二十年前,這個村的養殖戶就開始從東北引進種貉進行繁育。由于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養殖戶很快就從中獲得了極大的經濟利潤。
養殖戶:一只母貉生五只小貉子,五八四百元,純利潤。當時的玉米才賣0.40元/斤。
養殖種貉帶來的高收益,引發了周遍地區村民的養貉熱情,一兩年功夫,當地的貉子數量就迅速增加到兩萬多只。
養殖戶:貉子最后賣到2800元一組。
就在村民們精心飼養,都盼著能賣個好價錢的時候,貉子皮的價格開始迅速下跌。
養殖戶:貉子皮價格迅速下跌,最低賣到30元一張。
本來是指望著養貉子發家致富的村民們,為什么偏偏就沒能掙到錢呢?
主持人:看了小片中這件事情,我們特別想知道,在這件事情中,他們為什么會賠錢?
杜教授:表面看起來曾經形成過高潮,但是這個高潮是怎么形成的呢?是炒種,從東北引來貉子,到飼養戶去養,養完以后再賣,還作為種貉往外賣,然后再發展出養殖戶,再去賣,就這么發展,因為是高價種貉的刺激,所以動力也足,大家覺得賺錢非常好,但是商品貉皮到底多少錢,市場在哪里,我們通過什么途徑把商品貉皮賣出去,我認為他們缺乏周密的調查研究。
譚所長:我也很贊同杜教授的觀點,實際上我們發展特養,為什么叫特養,就是因為它有特殊用途,而由于它有特殊用途,它的飼養規模相對于傳統畜禽而言,數量很少,因此在養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它的市場需求點在什么地方,它的前途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說我們養它,到底是用它什么,它的市場需求有多大,這是我們必須要首先考慮的。
杜教授:像雞豬這些動物,當然人類長期需要,又有消費習慣,需求量又大,盡管也有市場波動,一般廠家也可以抵御一下,渡過短暫的難關,照樣能夠恢復生產,而特種養殖本來投資就小,從事人就少,本來就比較脆弱,經過這樣的風吹草動,可能對它的影響比較大。
主持人:那我們在對付市場波動的時候,有哪些好方法?
譚所長:一個是避免炒種,這是從根源上要切斷它,不能為了盲目炒種,一時掙錢,而導致有礙于產業的發展,另外一個我們國家養殖戶里普遍存在一種,越賤越不養,越貴越要跟,而我們的老祖宗在很早以前就提到了一句“宏貴莫趕,宏賤莫懶”,我覺得這可能是一種解決的方法吧。
杜教授:我認為現在是市場經濟,你必須有一個反彈琵琶的思路,不考慮我有什么房有什么地有什么條件,先不要考慮這個,先考慮你要養的東西,終端產品市場在哪里,這是第一個很重要的,第二要注意引種的好壞,這是根本,就是我們俗話說,好苗結好瓜,你沒有好的苗,你給它吃這個,吃那個,你再認真,它也結不出好瓜,因為種是最根本,根基因就不好,你很難一下改變。
主持人:兩位剛才在這個話題中談到幾個環節,比如像市場,像選種,對于這些環節,我們在央視國際網站上也做了詳細調查,我們來看一下。
WWW.CCTV.COM
在線調查:在參與“如果從事特種養殖業,你愿意把重點放在哪個環節上”這個問題調查的人員中,有44.98%的人選擇了養殖環節,而選擇了銷售環節、技術培訓、加工環節的人數依次遞減,選擇飼料生產的人是最少的,僅占到了2.6%。
主持人:如果這幾個環節讓兩位選擇的話,你會選擇哪個環節?
杜教授:如果我要選擇就不從事養殖了,要倒過來要搞流通,搞加工,尤其是搞深加工。
譚所長:不同的人選擇不一樣,我可能就選擇飼料加工。
主持人:為什么你會選擇飼料加工?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