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應激是指動物機體對熱應激源的非特異性防御應答的生理反應,其實質是指環境溫度超過等熱區中的舒適區上限溫度所致的非特異性反應的總和。 1熱應激發生的原因 豬屬恒溫動物,存在一個等熱區,在這個范圍內,豬借助于物理調節維持正常體溫,一旦超過這個范圍,就得通過產熱和散熱來維持正常的體溫。當環境溫度超過等熱區中的舒適區上限值時,即出現熱應激。豬皮下脂肪厚,汗腺不發達,體內熱能散發較慢,不善于通過皮膚蒸發散熱來調節體溫,因此豬很不耐熱。不同飼養階段的豬均有其最適溫度,而且隨體重和年齡增加而下降。初生仔豬的適宜生長溫度為34℃~35℃;3~4周齡子豬的適宜生長溫度為30℃左右;稍大仔豬的適宜生長溫度為20℃~23℃;成豬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7℃~22℃。在最適環境溫度范圍內,豬的產熱和散熱維持動態平衡,因此豬的體溫保持恒定,飼料利用率高,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 2、豬熱應激的危害 在我國5-9月天氣氣溫較高,較熱時白天氣溫可超過35℃,高溫對各個豬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高溫影響主要表現:種公豬性欲低下、精液品質下降、精子數量減少、活力降低、畸形率高;空懷及后備母豬乏情或行為乏情(發情表現不明顯但是可以排卵);妊娠母豬出現流產、早產、弱產、死胎、木乃伊;育成育肥豬采食量低下,增重緩慢等。因此,采用合理的降溫設施,可降低豬群的熱應激,從而提高豬群的生產成績,達到提高豬群經濟效益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