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舌病是反芻動物以昆蟲為傳播媒介的病毒性傳染病。主要發生于綿羊,病毒可在庫蜢等吸血昆蟲的血液中繁殖,并可終生感染,各種庫蜢是該病的傳播媒介,牛和山羊的易感性比綿羊低,鹿的易感性高。本病以發熱,白細胞減少,口腔、鼻腔和胃腸道黏膜潰瘍為特征。牛是此病的宿主,可長期帶毒。經子宮感染的犢牛帶毒可達5年,牛群一旦感染藍舌病病毒,很難根除。癥狀(1) 急性:早期白細胞減少,牛病初3天內體溫達 40.5 ~ 41.5°C,咳嗽,呼吸迫促,流鼻涕、流涎,唇水腫并蔓延至頭面部,口腔黏膜由充血變為青紫色直至糜爛,蹄部發炎有熱痛和跛行,逐漸消瘦、貧血,病程1~2周,發病率40%左右,死亡率可達30%。
(2) 慢性:病牛有輕微的口唇水腫,頰黏膜糜爛,淋巴腫大,口、鼻內流出血水樣液體,跛行,蹄殼變長,弓背,有的病牛舌發紺,故稱藍舌病。防治本病無特效療法,只能加強護理對癥治療。引種時嚴格檢疫,發現疫情及時隔離撲殺。流行區每年接種疫苗。國外已有雞胚化弱毒苗和牛腎細胞致弱組織苗。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