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舍內的氨氣濃度過高,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尤其在冬季,通風和保溫發生矛盾時,許多養殖戶為了保溫,而忽視了鴨舍的通風換氣,致使鴨舍內氨氣濃度過高,在誘發各種疾病的同時,也為其他疾病的治療帶來困難。所以,消除鴨舍內的氨氣,保持空氣清新對鴨的健康很重要,如何消除已產生的有害氣體和如何控制有害氣體的產生則是該環節的兩個方面。 一、有害氣體的種類與危害 1、氨氣:糞便中的含氮有機物被細菌發酵分解后產生。其刺激性較強,尤其對粘膜刺激強烈,常致鴨結膜、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腫而發病,對鴨的生長發育、產蛋均會產生不良影響。 2、硫化氫:由糞便中的含硫有機物經細菌分解產生。其刺激性不亞于氨氣,同樣可引起角膜炎、結膜炎、刺激呼吸道粘膜,重者可導致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長期慢性刺激則使鴨體質下降、生產性能明顯降低。 3、二氧化碳:主要由鴨新陳代謝后呼吸排出。當鴨舍空間狹小、飼養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時,會使舍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造成鴨窒息死亡。 4、一氧化碳:多因初春鴨舍內溫度低、生煤火管理不當使煤炭燃燒不完全而產生,加之鴨舍通風不良,常造成鴨缺氧即煤氣中毒,嚴重時則發生大批死亡。 5、甲烷:由糞便在腸道內發酵隨糞便排出和糞便在鴨舍內較長時間堆積發酵產生。甲烷氣體也會對鴨體產生不良刺激。 6、甲醛:多為用甲醛熏蒸消毒鴨舍時排放不全的殘留氣體。若濃度較高,同樣會引發眼和呼吸道疾患。 二、有害氣體的控制措施 1、合理建造鴨舍:鴨舍必須建在地勢高燥、排水方便、通風良好的地方,鴨舍側壁或頂部要留有充分的排風口,以保證有害氣體能及時排除。鴨舍內應是水泥地面,以利于清掃和消毒。 2、保持清潔干燥:保持鴨舍內及周圍的清潔衛生,鴨舍內要求清潔干燥,及時排除鴨舍中的糞便等,防止鴨糞在舍內停留時間過長而產生大量有害氣體。用墊料平養時,墊料不可潮濕,否則應及時換掉。鴨舍周圍要防止污水積留,避免糞便隨處堆積,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有害氣體的產生源。 3、搞好鴨舍周圍綠化:充分利用綠色植物吸收鴨體排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以凈化鴨舍周圍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養鴨生產小氣候。 4、控制鴨群密度:鴨舍內的飼養密度不宜過大,平養時每平方米飼養1-2周齡30只、3-4周齡25只、5-8周齡12只、9-18周齡8只、19周齡以后6只;籠養時注意舍內鴨籠不可擺放過于擁擠,每籠關鴨數也不宜超標。 5、優化日糧結構:按照鴨的營養需求配制全價日糧,避免日糧中營養物質的缺乏,不足或過剩,特別要注意日糧中粗蛋白水平不宜過高,否則會造成蛋白質消化不全而排出產生過多的氮。同時,根據鴨的采食量適當增減喂料量,防止飼料長期殘留在食槽內發生霉變。 6、添加生物制劑:在飼料中適量添加益生素或復合酶制劑,可提高飼料蛋白質的消化利用率,減少蛋白質向氨及胺的轉化,使糞便中氮的排泄量大大減少,既可改善鴨舍內的空氣質量,也節約了飼料。 舍內的氨氣來源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胃腸道內的氨,來源于糞尿、腸胃消化物等,尿氮主要是以尿素形式存在,很容易被脲酶水解,催化生成氨氣和二氧化碳。糞氮主要是以有機物形式存在,不容易分解,但也是氨氣形成過程中氮的一個來源。 另一種是舍內環境氨,是通過堆積的糞尿、飼料殘渣和墊草等有機物腐敗分解而產生的。在墊料潮濕、酸堿度適宜和溫度高、糞便多而有相當空氣的情況下,氨氣產生更快。畜禽舍中氨氣的含量取決于舍內溫度、飼養密度、通風情況、地面結構、飼養管理水平、糞污清除等。 由于氨是高度溶于水的,所以在高濕空氣中氨的濃度相對較高。據Balins測定50—80kg豬每天排放糞尿6kg,含氮16~37g,其中約60%是尿素或胺鹽等易轉化為氨氣的物質。 使用微生物法可有效地降低畜舍內氨氣的濃度。根據實踐做出以下總結和方案: 第一從飼料上入手:飼料中添加微生物飼料添加劑(由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醋酸菌,雙歧桿菌,放線菌,芽孢桿菌復合而成)能使雞群豬群等達到最佳生產性能,添加量加大還能有效降低糞便中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