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飼料廠飼料產量自2013年首次下降,并且隨著國家對飼料行業生產標準的日趨完善,飼料廠的“破舊迎新”即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飼料廠作為畜牧業產業鏈中的一個重要中間環節,其生存軌跡一直被飼料能量原料的價格波動及養殖場的興衰換代捆綁和左右著,能否把握夾縫中的市場先機是各飼料廠高度關注的主要內容。
那么下面我們逐一看看最近這個鏈條上都有了哪些新的變化。
能量原料方面:
受國儲托市影響,國產玉米飼料廠到廠均價保持在2300-2400元/噸的高位,而進口玉米價格則在1800-2000元/噸左右波動,進口玉米較國產玉米對成本控制上具有明顯優勢。據相關數據統計,2014-2015年度飼用玉米為1.29億噸,而今年玉米的進口配額僅為720萬噸,作為飼料能源原料的極其重要部分,進口配額量就顯得杯水車薪了,而300-400元/噸的價差讓沒有飼料配額的企業不堪重負,這也導致了部分老式小型飼料廠“被洗牌”。今年占全國飼料廠總數95%的民營飼料企業所占進口配額僅為40%,因此很多福建、廣東、四川地區的中型飼料企業都看到了這其中的危機,努力尋求轉型契機,尋找玉米的替代品,對進口高粱和大麥這兩種沒有配額限制的玉米替代能源原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或許這是飼料能源原料改革的一個信號,進而推動飼料廠新產品新技術的更新換代,動搖玉米的主導地位。
而豆粕自5月來價格迅速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為受厄爾尼諾影響,今年南美大豆或將豐收,國內到港量也將大幅增加,壓制豆粕價格下行;作為豬飼料主料之一,近期豆粕庫存壓力很大,而飼料廠也在觀望養殖場的需求情況,短期需求不變的情況下,豆粕利好趨勢持弱,需求持續低迷。飼料廠對豆粕原料的需求趨弱同樣影響了飼料的總體產量。
養殖企業近況:
近期生豬養殖補欄困難,且繁育母豬數量增長遲緩,隨著3月份開始的豬肉價格觸底反彈,連續七周的持續增長使養殖戶出欄意愿高漲,存欄量本就捉襟見肘而現在更顯單薄。農業部5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生豬存欄38692萬頭,比去年同期減少9.71%;能繁母豬存欄3971萬頭,同、環比分別下跌14.9%和1.7%,這是自有數據以來首破4000萬頭關口,也是連續第20個月持續下滑。通過以上數據我們能看到,生豬的數量持續減少,補欄困難,這無疑對近期飼料的銷售形成了相當的壓力。去年春節前后的豬肉低價風暴使很多養殖戶感到絕望而紛紛轉行,養殖業的重新洗牌也直接影響了飼料的終端消費環節。
而隨著飼料廠技術上的不斷革新以及飼料配比的科學應用,同樣數量的飼料飼養的生豬以及禽類產量也日益增高,小飼料廠墨守成規的生產方式從生產成本和銷售壓力等多個方面都給自己帶上了沉重的枷鎖,尋求突破,創新和改革成了繼續生存的不二法門。
“互聯網+”戰略推動飼料企業物聯化:
隨著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的概念后,大北農、新希望等飼料龍頭企業也張開雙手熱烈迎接飼料互聯網電商的模式,數據為王的時代已經來臨。過去人們說“家纏萬貫帶毛的不算。”足見養殖市場、飼料市場的瞬息萬變、撲朔迷離的特點,而數據庫的應用聯合了玉米生產收購量、飼料產量、當地養殖場現狀以及飼料需求等綜合指標配比,將成為新的生產指導重要內容,更能規避行業風險,將產業鏈條精細化,使產業鏈條結合的更為緊密,成就新時代的新常態企業。
雖然農業“物聯化”之路剛剛起步,但其發展是以幾何倍數瘋狂擴張的。自李克強總理在今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開始,短短不到3個月的時間,其相關板塊在包括農業在內的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相信各產業鏈內以及跨界企業聯合,信息化渠道的基礎建立將在今年內基本成型,或許僅需3-5年內,包括飼料企業在內的傳統的信息分析渠道以及企業模式就將逐步完成這一變化并日趨完善。
而在進行企業升級的過程中,新型企業成本核算、合作企業的選擇、變革步伐的快慢、市場分析的前瞻以及包括企業人才、企業理念、技術革新等多方因素將成為企業變革“速率”的重要分析指標,尤其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在變革的過程中要結合自身實際,綜合考慮,選擇適合自身的合理形式進行更新,這樣才能穩中求進,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飼料企業從生產上到制度上的轉型是歷史的趨勢,而傳統的飼料能源原料也將迎來產業技術革命的洗禮,雖然短時間內傳統能量原料的地位不可動搖,但市場經濟體制終會讓這一選擇更加多樣化;生豬市場的回暖也給飼料企業近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狹路相逢勇者勝!”相信我國飼料行業會在這樣的變革中走出2013年以來的低谷,浴火重生。
來源:中國糧油信息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