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91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莫讓玉米成為“大豆第二”,轉基因玉米產業化是唯一途徑嗎?轉基因為何不可?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5-1-24 10:26: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莫讓玉米成為“大豆第二”,轉基因玉米產業化是唯一途徑嗎?
    導語:
      由于國內大豆(4717, 32.00, 0.68%)生產難以滿足養殖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強勁需求,近年進口大豆數量劇增,以致國內市場基本為國外所控制,這一教訓極為深刻,發人深思。
    “前車不忘,后事之師”。當前,一個更須高度關注的問題是:作為三大谷物之首的玉米(2362, 1.00, 0.04%)能不能基本自給?會不會成為“大豆第二”? 近年我國玉米生產保持波動性增長態勢,2012年總產已達到2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然而,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拉動,飼料用糧剛性增長,工業加工用糧快速發展,玉米供不應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玉米進口已呈逐年遞增、難以遏制之勢。
    未來中國玉米缺口究竟有多大,至今缺乏權威的統計分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預測,今后國內玉米需求將以年均3.3%的速度增長,而玉米單產增速僅為2.2%。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有專家提出,國際上衡量畜牧業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指標之一是玉米的人均占有量。中國玉米人均占有量從2008年的126.4公斤已增至2011年的140公斤,2015年后將很快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約為207公斤。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4.5億,如以人均占有量200公斤計算,屆時玉米需求總量將達2.9億噸,而我國目前玉米產量尚不足2.1億噸,據此推算,中國未來可能出現數千萬噸的缺口。
    如果想彌補這數千萬噸的缺口有兩種方法:
    1依靠進口,但一味依靠進口數量巨大,久而久之難免同大豆一樣,國內市場基本會被國外進口操控。
    2.特別推進自主研發的轉基因玉米產業化,提高單產,是緩解玉米供求矛盾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國玉米平均單產約380公斤/畝,僅為美國的60%,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提高玉米單產要采取包括基礎設施與耕作方式改善、良種選育、土肥管理等綜合農技措施,但是,10年來國內玉米單產年均增長緩慢,說明僅僅依靠傳統技術難以突破發展的技術瓶頸,短期內無法實現玉米單產的大幅度提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前值得關注的是多種新興技術,特別是轉基因生物育種技術的應用。例如,上世紀90年代美國玉米單產約為400公斤/畝,但以后大力推進抗蟲、抗除草劑玉米商業化育種,主要通過轉基因、分子標記,以及雙單倍體(DH)等先進手段與雜交技術緊密結合,僅用不到20年時間玉米單產提高近50%,現已超過600公斤/畝。又如發展中國家阿根廷,該國多年堅持推進轉基因玉米產業化,平均單產已由1995~1999年間的342公斤/畝提高到2005~2009年間的471公斤/畝,15年間提高了38%;過去10年,總產翻了一番。實踐證明,發展生物育種,加強科技支撐,可以較快提高玉米產量。
     推行轉基因玉米產業化,需進行科學、嚴格的安全性評價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選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大大增強了我國玉米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快了新品種研發進程。例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優于國外的植酸酶玉米已成為標志性成果之一,這一產品可以降低環境中磷污染40%和提高飼料養分利用率30%而受到廣泛關注。此外,國內還分別自主研發了可與國外同類產品抗衡的抗蟲和抗除草劑的轉基因玉米,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保障玉米增產、降低農藥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改進耕作方式等綜合效益。
      上述產品均依據相關法規進行了科學、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分別獲得了生產應用安全證書或允許進行生產試驗,其環境與食用安全性完全能夠得到保障。此外,上述轉基因玉米品系多已進行技術轉讓,為國內種子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開發創造了良好條件,預計推廣之后年增效益可達數百億元之巨。
      目前國際玉米市場上基本上都是轉基因玉米。如果我國不愿大量進口玉米,不讓玉米成為“大豆第二”,那只有下決心加快轉基因玉米自主研發成果的產業化。這不僅是戰略的選擇,也是務實的考量。
    如果從現在開始積極推進,預期植酸酶玉米“十二五”末即可實現產業化;抗蟲、抗除草劑玉米也有可能在“十三五”期間進入產業開發階段,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2020年可達到較大應用規模。據保守估計,玉米單產若能提高20%,總產年增可達4000萬噸以上,國內玉米供求矛盾將有望得到有效緩解。
    轉基因為何不可呢?是不是各位壇友?思維一定要開放,世界需要突破與創新。



    該貼已經同步到 無抗飼料的微博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23:10,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原市| 龙游县| 林周县| 莎车县| 泰安市| 海宁市| 长寿区| 贵阳市| 博白县| 文化| 东丰县| 成都市| 香格里拉县| 邵阳县| 乐亭县| 长乐市| 南靖县| 永嘉县| 鹤峰县| 广州市| 佛冈县| 资溪县| 太保市| 思南县| 巴林左旗| 民权县| 英山县| 湘乡市| 丰原市| 赤壁市| 微山县| 罗定市| 会同县| 浠水县| 大同市| 镇赉县| 平远县| 剑阁县| 延川县| 沧源| 怀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