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90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養豬] 引種“洋豬”的惡性循環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4-9-24 09:25: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幾十年來,我國從國外引進大量優良瘦肉型種豬,這對提高我國養豬生產水平起到一定作用。然而在“重引種、輕選育”思路下,也出現了“引種—退化—再引種”的惡性循環。

      從中國養豬業現狀出發,選育適應國情的華系瘦肉型種豬,刻不容緩。

      被忽略的外來種豬適應性

      近20年來雖然瘦肉率越來越高,但豬的體質越來越弱

      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目前中國生豬生產效率較低。2011年,中國豬平均存欄量4.68億頭,其中年底母豬存欄4929萬頭,總出欄量6.62億頭。

      根據存欄母豬數和出欄豬數量計算,每頭母豬年提供出欄豬只有13.4頭,與國外每頭母豬年提供出欄豬25頭以上的先進水平比相差甚遠。

      最直接原因是豬的繁殖性能差,死亡率高。重大疫情給養豬生產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這只是一種表象,根本原因是忽略了外來種豬的適應性。

      高性能國外品種因過度選育而致使抗逆性越來越差,引進的種豬表現出對中國環境的不適應,生產性能潛力未能充分發揮。尤其是在極端氣候和疾病流行的情況下生產性能差,死亡率高,出欄率低。

      地方豬的適應性是在國內特定地理氣候環境和飼養管理方式下長期風土馴化的結果。而在發達國家,種豬幾乎都是在恒溫、恒濕、無菌的、不見陽光的全封閉環境下育成。國外優良品種來到環境條件差的中國(對國內絕大多數豬場來說都是這樣),結果可想而知。

      再加上近20年來對瘦肉型豬的強化、過度選育,雖然背膘越來越薄,瘦肉率越來越高,但是負面效果卻是豬的體質越來越弱,抗逆性、肉的品質越來越差。

      外來豬占比極高

      我國養豬業只能充當打工者的角色

      雖然外來豬在中國適應性很差,但因其生長快、瘦肉率高的突出優點而受到國人的青睞。

      上世紀80年代初,出于市場對瘦肉型豬肉的需求以及外來豬養豬場對利潤的追逐,外來豬形成的商品豬雜交體系(主要是杜長大)在國內迅速擴展,三元雜交的普及率不斷提高,“外三元”豬的比例即使是在不發達地區也有增大的趨勢。據估計,在我國飼養“外三元”的比例在70%以上。

      目前,我國種豬依賴進口出現逐漸增加的趨勢。上世紀90年代每年數百頭,2008年達到創紀錄的1.2萬頭,到2010年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種豬進口國。

      長期以來,我國只能充當養豬強國打工者的角色,陷入了“引種—退化—再引種”的惡性循環。

      不僅如此,從國外大量引種的同時,也將一些一直困擾中國養豬業的難以控制的疾病,如藍耳病、圓環病毒病、偽狂犬等帶進國門。

      培育華系瘦肉型種豬的兩大方向

      應發揮地方豬優勢,“在逆境中選擇抗逆性個體”

      作為優良品種,除了必須具有優良的生產性能外,適應性也是重要的衡量標準。世界上發達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紛紛成功培育出適應本國環境的高產高效本國品牌杜長大品種。

      選育華系瘦肉型種豬應注重兩大方向:充分發揮地方豬的優勢;“在逆境中選擇抗逆性個體”,加速風土馴化。

      中國擁有極其豐富的優良種豬資源。可以說,我國種豬資源之豐富、種豬資源之優良,在世界上無與倫比,這正是可以育成世界最好種豬的物質基礎。

      有相關資料曾對8個地方豬種的抗寒、耐熱、抗饑餓、高空反應、抗病等抗逆性方面進行初步探索。與外來豬相比,我國地方豬表現出對環境較好的適應性和抗逆性。

      實際上,我國不少優良地方豬種資源被國外引用作為遺傳材料。早在18世紀,中國廣東豬種被引入英國,與當地土豬進行雜交,育成世界聞名的大約克夏豬和巴克夏豬,“混血”改良后又重新用來搶占中國市場,例如pic配套系的母系中就有梅山豬血統。1979年,法國帶頭引進中國太湖豬,使該國豬產仔數的育種研究進展加快了20年。

      中國地方豬適應性強、繁殖性能好、肉質好,劣勢則是生長速度慢和瘦肉率低。因此,在向外來豬導入地方豬血液的過程中,既要導進中國豬適應性強的基因,又要避免帶來生長速度和瘦肉率降低的負面影響。其中關鍵的問題,一是地方豬血液在洋豬中的比例不可過高,二是必須加強選擇。

      現在的研究證明,由環境引起的適應性變異是可以遺傳的。動物的風土馴化就是適應性可以遺傳的證明。新引進的外來洋豬,因未能完成風土馴化的遺傳改變而不能很好適應當地的環境條件,不具備很好的抗逆性和抗病性。

      當然,自然風土馴化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實際上,外來豬在生產條件、飼養條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一些與環境適應性相關的性狀也會發生變化。通過人工選擇和人為措施,可以加速向更有利方向變化的過程。

      在逆境中選擇抗逆性個體可以加速風土馴化過程。這種抗逆性包括對惡劣自然氣候條件的適應以及對病原環境的適應(即抗病性)。關于動物抗病育種,有關方面的專家提出了多種方法,其中有一種是用直接觀察法選擇抗病個體。這與“在逆境中選擇抗逆性個體”的觀點一致,但也有學者認為:抗病選擇的表型是環境效應,效果值得懷疑,有待研究。   來源: 中國科學報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00:42,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萨市| 芮城县| 文化| 克山县| 普格县| 辽阳县| 重庆市| 邛崃市| 平泉县| 务川| 永安市| 兖州市| 元朗区| 乡宁县| 兴和县| 武功县| 蓬莱市| 大安市| 揭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满城县| 宣化县| 广东省| 南郑县| 永平县| 牟定县| 福泉市| 保山市| 虹口区| 宁海县| 巴林右旗| 海伦市| 柞水县| 开封县| 渑池县| 曲松县| 清水河县| 浙江省| 宣威市| 岑巩县|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