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很多豬場出現因多種因素導致豬拉肚子且以豬腹瀉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尤為仔豬多見,應用抗生素效果不太明顯,死亡率很高,且伴有發熱,食欲不振,被毛粗亂,有的還帶有咳喘現象,給養豬人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養豬業的發展。
引起豬拉肚子以及豬腹瀉的原因歸結如下:
一、豬自身的生理原因
尤其是奶豬和保育期的仔豬因消化系統的功能不健全,再加上斷奶應激的影響,腸絨毛受損,胃酸分泌不足,對飼料中的豆粕蛋白等營養物質消化能力下降而引起腹瀉。
二、環境原因
比如現在的多雨季節,氣溫忽升忽降,濕度很大。仔豬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很高,對溫度、濕度和風速都很敏感,很容易因天氣的驟變一時難以適應而引起腹瀉的發生。不論是仔豬還是中大豬對環境的要求都要保持在一定范圍內且保持不變,才利于豬的快速生長。
三、飼養管理
1、飼料方面 (1)飼料霉變引起腹瀉。 (2)飼料中添加蛋白豆粕量過高或維生素、礦物質缺乏導致腹瀉。
2、管理方面 (1)圈舍結構不合理,通風不良、光照不足,潮濕陰暗的圈舍環境特別利于細菌滋生。防止糞道賊風入侵。 (2)夏季每天沖洗圈舍時,用涼水對著豬體沖洗,給豬群造成應激。 (3)仔豬飼喂開口料過晚或斷奶后引起的過料性腹瀉。
3、疾病方面 (1)細菌性病原 仔豬黃痢(大腸桿菌 出生3d內易發病 糞便為灰黃色、黃白色,有腥臭味,糊樣) 仔豬紅痢(魏氏梭菌 出生7d內易發病 糞便為紅褐色、血樣、糊樣) 仔豬白痢(大腸桿菌 出生30d內的哺乳仔豬易發病 白灰色、糊樣) 仔豬水腫(大腸桿菌 仔豬斷奶至1-2.5月齡 腹瀉不太明顯,有神經癥狀) 豬副傷寒(豬傷寒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 斷奶至4月齡易發病 灰白色、淡黃色、褐色稀薄或糊狀糞便) (2)病毒: 豬瘟(各個階段豬都易發病 病初糞干后腹瀉帶有血絲,高熱) 偽狂犬(哺乳仔豬至保育豬都易發生 嘔吐,黃色、石灰樣水瀉,常伴有神經癥狀,高熱) 輪狀病毒(哺乳期和保育期均可發生 嘔吐、黃白色或黑暗色水瀉) 傳染性胃腸炎(各個階段均可發生 嘔吐,黃綠色、灰白色、白色水樣或噴射樣腹瀉) 流行性腹瀉(癥狀和發生階段同上) 圓環病毒性腹瀉(斷奶前后和育肥期均可發病 黃色、石灰色水樣稀便,體溫正常或升高) 博卡病毒(從出生到育肥各個階段均可發生 嘔吐,先為黃色水樣之后為醬油色水瀉,呼吸急促) (3)寄生蟲性腹瀉 由球蟲、小袋纖毛蟲(黃色糊狀糞便)、蛔蟲等寄生蟲引起的腹瀉。(不太多見) (4)霉菌性腹瀉(由于玉米或麩皮等霉變產生T-2毒素、F-2毒素引中毒性腹瀉)
四 防治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 提供適應生長環境,包括溫度、濕度、通風,防止因天氣忽變導致發病,控制適當的飼養密度,定期圈舍消毒,做到"圈干、槽凈,豬養好"。
2.做好常規的疫苗免疫,建立適合本豬場的科學的免疫程序,注意疫苗的保存條件和正確的使用方法,至少要做到一圈豬一針頭。
3.添加有機酸飼料級甲酸鈣由于仔豬消化機能不健全,其胃底腺不發達,缺乏產生足夠的胃酸能力。斷奶前,胃內的酸性環境主要靠母乳中乳糖發酵產生乳酸維持。這樣分泌的胃酸不足會造成胃蛋白酶原的激活受到限制,因此,在玉米―豆粕型日糧中,胃對魚粉、豆粕等非乳蛋白不能很好地消化,造成小腸內細菌增殖,腸道功能紊亂,腹瀉脫水。在飲水和飼料中添加0.9%甲酸鈣可降低胃內的pH值,保持一定的酸度,可以激活消化酶,有利于乳酸桿菌的繁殖,提高消化能力,從而改善仔豬的增重速度和飼料利用率。它可以彌補斷奶后子豬體內酶的分泌不足,從而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防止消化不良性腹瀉。 4.母豬產前產后要做好畜炎保健和疫苗免疫,預防仔豬出生后腹瀉病的發生。
五 治療措施:
豬發生腹瀉時,首先要保證機體不脫水,而且不要急于人為的用藥止瀉,腹瀉本身就是機體一種防御性生理功能,只有腹瀉才能排出體內的有毒物質,防治內毒素中毒而導致死亡。應先補液飲水,再找病因,對癥治療。
該貼已經同步到 綠色華瑞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