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病毒引起的以腹瀉、嘔吐和脫水等為特征的一種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其傳染性強,各種年齡豬均可發病,發病率、死亡率均高,發病率可高達100%。2004年8月16日,施秉縣馬溪鄉從四川榮昌引進一批45日齡左右仔豬共230頭,分別分到4戶養豬專業戶飼養。8月18日陸續開始發病,至8月24日,全群發病。起初僅采用慶大霉素、痢菌凈、磺胺、青霉素等抗菌類藥物治療,雖有一定療效,癥狀緩解,但仍不能控制病情,出現死亡仔豬65例。筆者經對病情進行研究分析,根據當地民間獸醫中草藥治療經驗和查閱有關資料,在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草藥對165頭病豬進行綜合治療,效果明顯,現將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1 發病特點
發病不分年齡、性別、品種,傳播迅速,發病率、死亡率均高,潛伏期2~3天。該批仔豬自四川榮昌運至施秉縣馬溪鄉馬溪村后,抵抗力急劇降低,起初有5頭仔豬發病,幾天后迅速感染全群,發病率為100%。
2 臨床癥狀
持續嚴重腹瀉、嘔吐、脫水是本病的主要癥狀。病豬首先表現為水樣腹瀉,腹瀉物呈灰黃色、灰色或透明水樣,順肛門流出,沾污臀部,體溫39℃;另表現脫水,眼窩下陷,消瘦,行走蹣跚,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停食;個別豬表現嘔吐。
3 病理變化
剖解可見:小腸膨脹,腸壁變薄,外觀明亮,腸管內有黃色液體或帶有氣體;腸系膜充血及淋巴結水腫,有的出現小腸穿孔,可見腸內容物進入腹腔;腸粘膜充血、出血。
4 治 療
4.1 治療原則:清熱解毒、健脾利濕、澀腸止瀉、補液強心益氣、調整胃腸機能。
4.2 中藥:蛇蓮5g,開喉箭(八爪金龍)2g,馬蹄香(蜘蛛香)5g,水1000g,共煎候溫灌服,每日1劑,每頭每天灌服2次,每次5~10ml。
4.3 西藥:抗生素類藥物治療,北京國浩高科腸毒清系半合成的內酰胺類抗生素,為全球第一個畜禽專用的第四代頭孢菌素。為殺菌消炎、解熱鎮痛的復合制劑,具有廣譜高效殺菌作用,對G+菌、G-菌包括產β-內酰胺霉菌株菌均有強大殺滅作用。該藥對各種革蘭氏陽性菌包括產內酰胺菌均有效,敏感菌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巴氏桿菌、嗜血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壞死梭菌、放線菌等。經過基因突變的聚肌胞,大大的增強了其在動物體內的誘導能力,使產生的干擾素數量成倍增長,大大的提高了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并能增強抗體的形成。發病豬腸毒清肌肉注射或者靜脈注射,每套可用于100kg體重,一天注射一次、一個療程三天。病情嚴重的可酌情加量。(針對病情嚴重的可先注射一針阿托品每頭按1---3ml,同時口服次硝酸鉍或鞣酸蛋白+活性肽碳口服,連用三天)。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