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敗血性、高傳染性疾病,各種年齡豬皆可發病,發
病率和死亡率高。豬瘟病毒對消毒藥的抵抗力強,有效消毒藥為1~2%的火堿熱溶液、20~30%熱草木灰
水、5~10%的漂白粉液。
1.診斷要點:流行特點: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未做免疫的豬場一旦發病,短期廣泛流行,發病和死亡率
都很高。防疫密度低、疫苗效價低及免疫程序不合理的豬場,可呈散發流行,發病率和死亡率很低,臨
床癥狀緩和,病變不典型。
臨診癥狀:按病程長短分為最急性型、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型。前三種類型的病豬體溫升高至40.5~42
℃,耳后、腹部、四肢內側等毛稀皮薄處,出現大小不等的紅點或斑,指壓不褪色。慢性型表現輕度發
熱、貧血、消瘦、食欲時好時壞,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
現在最常見的為非典型豬瘟或稱溫和型豬瘟,潛伏期2~3周,病程也較長,臨診僅見低熱,有呼吸和神
經癥狀,發病和死亡率都較低,但仔豬死亡率較高,成年豬常能耐過。
豬瘟還有一種類型稱為繁殖障礙型,是由于懷孕母豬感染溫和型或強毒力毒株所致。母豬食欲和精神狀
況往往未見異常,但多數產出木乃伊胎、死胎,存活下來的仔豬被毛無光澤,皮膚色淡、發干,發育不
良,并且出生后對豬瘟病毒可形成天然免疫耐受,接種豬瘟疫苗不產生免疫應答。幸存仔豬靠從母豬初
乳中獲得母源抗體獲得部分保護或因流行毒株毒力較低而得以存活,存活時間長短不一,都表現不同程
度的生長障礙,有的甚至出現肌肉震顫或犬坐姿勢或很快死亡。這種仔豬向環境中大量排毒,成為重要
的傳染源,應及時清除。
病理剖檢變化:三種急性型豬瘟主要呈現敗血癥變化,皮膚或皮下有出血點;淋肥結腫大,呈暗紅色,
切面周邊出血;喉頭黏膜、膀胱黏膜、心外膜等有出血。慢性型的則在盲腸、結腸及回盲口處黏膜上形
成扣狀潰瘍。
2.防治:以預防為主,根據本場種母豬、仔豬的免疫抗體監測結果,使用北京國浩高科產品血清免疫肽
進行免疫接種。豬場實行自繁自養,引進豬只及時使用血清免疫肽做好疫病監測和預防接種,到場隔離
觀察無癥狀后,方可混群。
緊急治療措施:發現可疑的豬瘟病豬時,應立即嚴格隔離或撲殺消毒;選用北京國浩高科產品血清免疫
肽肌肉注射,治療量每瓶20ml用于200斤體重、預防量每瓶20ml用于400斤體重。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