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了半年的豬肉市場突然“爆發”,影響了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而對陽谷景陽岡良種繁育養殖場總經理孟現壯來說,自1996年至今,他已經歷了無數次這樣的價格起落。 從一共二十多頭豬到年出欄四萬多頭;從一個不知名的小養殖場,到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供鮮肉,再到2012年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畜牧行業代表,走進中南海和總理談養殖,18年來,孟現壯對這個行業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也有了應對價格波動的能力和策略。 談漲價>> 短期供應緊張 帶動肉價上漲 孟現壯說,2013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豬肉價格偏低,他的養殖場在有國家扶持資金的情況下基本持平。“去年國家制止鋪張浪費的相關規定出臺后,一些酒店的需求量減少了。”他說,之前,一桌婚宴可能需要五六斤豬肉,后來降到兩三斤,就供應酒店來說,2012年,濟南一些知名酒店的采購量在3噸左右,而2013年只有1噸左右,下降了三分之二。 另外,孟現壯告訴記者,國家從2006年開始鼓勵扶持大型養殖場,到2013年,養殖場的出欄量達到一定規模,市場上的豬肉供大于求,導致豬肉價格走低。 “豬肉價格關乎民生,也是影響CPI的主要因素。”孟現壯說,在持續走低的情況下,國家及時啟動凍豬肉收儲,這是這次豬肉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另外,根據每年的豬肉價格規律,第二季度中期、臨近端午節,逐漸到了豬肉的消費旺季,生豬銷售也迎來小旺季,再加上節前一些養殖戶不肯放量,造成市場短期供應緊張,帶動豬肉價格上漲。 談市場>> 五年一個周期 四季也有規律 1996年,孟現壯籌集5萬多元,蓋了五間豬舍。因為患有小兒麻痹癥,是報紙上一篇女大學生養豬一年賺十多萬的報道吸引他踏入這個行業。18年的起起落落,他的小養豬場發展成年出欄生豬4萬頭的全國養豬百強企業。 在他看來,養豬市場是有自己的規律的。“五年一個大的周期”,他說,會有一個最高峰、兩個小高峰和兩個低谷。另外,每年四個季度也有規律,俗話說“過節三天遲”,因為剛過年,第一季度,市民家里會有一定的存量,所以第一季度是豬肉銷售的淡季。第二季度,因為生鮮瓜果蔬菜比較豐富,豬肉需求量較少,也相對平淡。第三季度,因為中秋節、國慶節等拉動,開始好轉。第四季度是一年中豬肉銷售的旺季,需求量大,節日拉動效應明顯。 “2006年,豬肉達到低谷,2008年則是暴漲。”孟現壯說,去年開始,則是到了豬肉價格下跌的周期,這個低谷還不夠低,持續時間也不夠長,如果再低一些,持續時間再長一些,反彈也會更高。 談應對>> 調整養殖結構 存欄量減一成 孟現壯告訴記者,相比2008年以來的好行情,今年的“特殊”訂單,只有為杭州一家公司供應生產嬰兒肉松的生豬,其它大部分都是面向普通市場。 面對今年的情況,孟現壯把存欄量從4.2萬頭至4.3萬頭,減少到3.8萬頭至3.9萬頭,減少了10%;另外,調整結構,減少成本,將一些產能低、老齡化、品種差的老母豬淘汰掉。 “市場低迷的時候也是有商機的時候。”孟現壯說,在他看來,行情不好的時候反而更加“忙活”:降低成本,調整結構,抓管理和技術,提高自動化率,以迎接下一個價格高峰的到來。
該貼已經同步到 畜牧專家人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