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豬價“跌跌不休”的局面正在全國范圍上演。周而復始的“豬周期”價高傷民,價賤傷農,“豬周期”怪圈如何破?對此,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胡乃軍在《我財經》節目中指出,“豬周期”傷農的主要原因在于從生產加工到進入市場,其中的流通環節太多,增加了農戶的生產成本。胡乃軍建議說:“我們可不可以采取一種授信的形式,我們的衛生和食品監管部門給每一個農戶進行授信,經過檢驗合格之后,發給他們所謂的生豬屠宰、販賣這樣的一個資質,憑借這個資質可以直接進入市場。現在蔬菜可以直接對接,我們的肉類是不是也可以?讓信用好、效益好、口碑好的企業通行無阻,一些做了不好事情的企業寸步難行。”
有專家建議,我國可以通過引入外國“目標價格”政策來破解“豬周期”怪圈,即政府規定一個價格標準,這個價格是可以保證生產者的成本,以及保證他有合理的利潤,當農產品(000061,股吧)低于目標價格的時候,政府出資補貼農戶,目標價格對市場價格不起作用。但胡乃軍認為,我國的農戶比較多,不同于歐美的農場主,一個人經營很大規模的農場,他們非常強勢,我們如果盲目補貼,將會是一個相反的結果。來源于:博亞和訊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