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打在豬肉上的檢疫“藍戳”今年將全面被無色激光碼取代。據北京市動物衛生監督所負責人介紹,在經過三家生豬屠宰場試點后,今年將在北京全市推廣豬肉激光“身份證”,利用激光灼刻檢疫標識技術,讓市民可以追溯到生豬的屠宰環節。
近日在部分超市,一些挑選豬肉的消費者發現,部分廠家豬肉身上的藍戳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寫著“檢疫合格”字樣和檢疫日期的激光防偽碼。記者15日從北京市動監所獲悉,投資3100多萬元的豬肉激光灼刻檢疫標識技術應用項目已完成立項招標,該技術此前經過了昌平五肉聯、通州大紅門、順義鵬程等3個生豬屠宰場試用,今年將在北京全市12家屠宰場全面實施。
“以往肉制品檢疫藍戳在運輸環節中,有可能存在數字看不清楚的缺點,而且容易被仿制。但采用激光打碼技術,利用激光在豬肉表皮灼刻代碼,具有印章辨別清晰、穩定性強、運行費用低、易識別和防偽功能強等特點。”動監所相關負責人表示,采用激光技術將檢疫驗訖章仍然灼刻在豬后臀位置上。此外今后市民在買豬肉時,還可以得到一張印有編碼的銷售小票。小票上將有15位的代碼,如同豬肉的“身份證”,消費者可以在手機、網站等查詢終端上,隨時查詢豬肉的屠宰信息。
據悉,農業部已將北京市生豬激光灼刻檢疫標識列為可在全國流通的模式,這可提升動物產品安全追溯能力,保障豬肉產品質量安全。另據了解,今年北京市在制定出臺全市屠宰環節管理規范的基礎上,對不合格的企業,要及時追溯到原產地,建立黑名單公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