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2013年,生豬養殖行業發生了進一步的變革,生產端與消費端有著進一步升級的充足動力。生產端——供給彈性變小、政策干預效力顯現使得微利成為常態,美麗農村進一步提升了對養殖環境的要求;消費端——黃浦江死豬事件將“死豬入市”的問題暴露在消費者的眼前。筆者認為,這些事件將會促使生豬養殖產業進一步升級。
不過仍然要提醒投資者的是,盡管散養戶的劣勢正在擴大,但筆者并不認為散養戶退出的速度會加快。中國地少人多的國情決定了散養戶大量存在仍然是當下最適合中國的結構狀態。土地問題與農民就業問題將會是主要障礙,如果以現代化標準來要求養殖場的建設,根據筆者的測算,將會給土地帶來明顯的壓力,散養模式仍有一定的優勢,同時,規模化養殖對于就業的擠出效應將會使得農村勞動力面臨擇業困難,而生豬養殖一直是吸納農村人口就業的重要途徑,因此從這兩個角度來看,散養模式仍然會長期存在,退出的速度或將不會太快。
牛皮市下,被行業大起大落所掩蓋的結構性差異會更加突顯出來,當行業越來越傾向于內功的時候,效率為王會得到更多的關注,真正做到質量、成本雙控的企業會得到更多的重視。筆者認為效率將體現在仔豬成本、人工、飼料等方面。
品牌肉將是下一個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點。壹號土豬的快速成長證明了高端豬肉市場的空間,品牌肉的發展空間將被看好,雛牧香經過蓄力之后有望逐步迎來快速成長期,此外,肉制品品牌企業雙匯、雨潤等同樣有望憑借自身的品牌、渠道優勢分享豬肉消費升級帶來的機會,除冷鮮肉市場之外,筆者更看好肉制品方面的發展,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有望成為催化劑,國外豐富的肉制品品類有望逐步被中國市場所接受,肉制品消費有望明顯受益。來源于:廣東養豬信息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