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仍是當前豬的頭號“殺手”,但臨床表現非典型化占據主流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各品種、年齡、性別的豬均易感。1個月齡以內的仔豬很少感染發病,1個月齡以后易感性逐漸增加。本病有高度的傳染性,當易感豬群受到傳染時,即引起急性暴發,最先發病的豬呈最急性經過而死亡。發病率和死亡率都甚高。主要表現突然發病,高熱,全身痙攣,四肢抽搐,皮膚和黏膜發紺。兩眼有膿性分泌物,甚至使眼瞼粘連。耳、四肢內側、腹下及外陰等處皮膚出現出血斑點。病豬先便秘后腹瀉,糞便中常帶有黏液。全身皮膚、漿膜、黏膜和內臟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變化,以淋巴結、腎臟、膀胱、脾臟、喉頭、膽囊和大腸黏膜出血最為常見。腎臟色澤變淡,皮質上有針尖至小米大、數量不等的紫紅色出血點。脾臟出血性梗死為豬瘟特征性病變。全身淋巴結充血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狀。喉頭和會厭軟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膀胱黏膜有出血點。盲腸和結腸,特別是回盲口常有鈕扣狀潰瘍。不過,近年來臨床上見到的豬瘟,多以溫和型、非典型化占據主流,往日豬瘟的典型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已經少見,因此誤診現象十分普遍。
防治措施不要總以為豬打了疫苗就萬事大吉了,疫苗質量不佳,免疫程序不合理,注射劑量不足,操作不規范等,即便是打了豬瘟疫苗也照樣還發病。母豬打過豬瘟疫苗后,沒斷奶的仔豬不會發生豬瘟。如果仔豬出生后6周以內打疫苗,反倒因母源抗體干擾,造成免疫失敗,待長到小豬、架子豬、肥育豬時,就有可能發生非典型豬瘟。因對豬瘟沒有特效治療藥物,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以毒攻毒,即以大于平時預防量10倍以上的豬瘟疫苗注射,刺激機體產生干擾素,干擾豬瘟病毒復制,使其產生免疫力。豬瘟常發地區應實行超前免疫:即初生仔豬吮初乳之前注射疫苗4頭份,即可終身獲得免疫力。
偽狂犬、溫和型豬瘟、藍耳病等疾病,常見多發,臨床癥狀極為相似,診斷困難,療效不高。
病豬在臨床上有下列癥狀:體溫升高,呼吸困難,流涎,嘔吐,下痢,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肌肉震顫,步態不穩,四肢運動不協調;眼球震顫,間歇性痙攣,后軀麻痹,有前進、后退或轉圈等強迫運動,常伴有癲癇樣發作及昏睡等現象;耳、腹下、尾等處有紫斑;有的伴有嘴角瘙癢。神經癥狀出現后1天~2天內死亡,仔豬死亡率可達100%。若發病6天后才出現神經癥狀,則有恢復希望。但可能有永久性后遺癥,如瞎眼、偏癱、發育障礙等。青年豬常見便秘,一般癥狀和神經癥狀較幼豬輕,病死率也低,病程約4天~8天。成年豬常呈隱性感染,較常見的癥狀為微熱,倦怠,精神沉郁,便秘,食欲不振。數日即恢復正常,很少見到神經癥狀。懷孕母豬于受胎40天后感染時,常有流產、死胎及延遲分娩等現象。懷孕后期感染的則產出木乃伊胎,也有活產胎兒,但胎兒產后不久常出現典型的神經癥狀而死亡。母豬流產前后,大多無明顯的臨床癥狀。
對這些疾病,目前仍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主要依靠注射疫苗預防。預防措施:不從疫區購入種豬,引進的種豬要進行嚴格的隔離檢疫,并采血送實驗室檢查;豬舍地面、墻壁、設施及用具等經常進行消毒;糞尿放入發酵池或沼氣池處理;撲滅豬舍鼠類,防止野獸侵入等。種豬場的母豬應每三個月采血檢查一次。流行時的防治措施:對于發病肥育豬場一般可采取全面免疫的方法。
廣州華農大實驗獸藥有限公司 養豬MBA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