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發達國家,畜牧業已經占據農業的主體地位。相比而言,我國畜牧業在動物品種、養殖模式、飼料供應等方面仍較為落后。
日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在中關村全球農業生物技術創新論壇上公開表示,持續提升畜牧業的國家戰略定位,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將對我國農業結構調整起到重要作用。
“畜牧業逐漸取代種植業成為第一大產業,這是發達國家的普遍發展規律,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在我國,畜牧業趕超種植業只是時間問題。”李寧說。
地位持續提高
畜牧業提供的是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發達國家,畜牧業產值占整個農業GDP的比重非常大。李寧說,在新西蘭、澳大利亞及北歐的許多國家,畜牧業占比約為60%,美國也接近50%,荷蘭、以色列等國家甚至高達85%。
而在我國,這一比重卻不足40%,農業仍然以種植業為主。不過,在李寧看來,這也是任何一個國家農業發展的必經過程。隨著日益突出的土地和糧食緊缺、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均購買力和人口的不斷增長,畜牧業的地位還將持續提高。
“近三十年來,我國畜牧業的增長速度遠高于整體農業產值,產量連創新高。”李寧說,“我們國家豬肉和雞蛋的人均消費量已經超過美國。”
與此同時,畜牧業的不斷發展也改變了我國的膳食結構,以北京地區為例,人均口糧已經下降到低于55公斤,對豬肉的消費量也達到北歐發達國家的水平。而口糧消費下降的同時,肉蛋奶的消費需求則不斷上升,在李寧看來,這是我國農業轉型的明顯特征。
“畜牧業對農業經濟的調整也會起到引領作用,將我們過去種什么吃什么,變成需要吃什么種什么,口糧消費大量減少以后,需求也必將由畜牧業產品來填補。”李寧說。據了解,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生產一直在走市場化道路,沒有國家統購統銷、穩定物價等束縛,這種市場積極性的調動以及政策的扶持,也促使畜牧業向著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而從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史來看,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以上時,畜牧業就會呈爆炸性增長。李寧預計,今年我國人均GDP將會達到6000多美元,這也意味著國家正處于畜牧業產品需求旺盛的區間。
發展面臨挑戰
產品需求量的持續增長,也要求我國畜牧業從品種、飼料、養殖模式,都要由粗放式向規范化、現代化方向轉變,然而國內所處的現實環境卻并不樂觀。
土地短缺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最大制約。李寧說:“畜牧業要走向規模化,必須要規模化生產,但我國適合的土地資源很少,很多地方政府也不歡迎養殖業,即便是現代化養殖工廠。”
不僅如此,目前我國的飼料用糧約占糧食總量的三分之一,由于土地資源短缺加劇了糧食壓力和人畜爭糧矛盾,飼料的制約也成為畜牧業面臨的剛性挑戰,這也迫使我國飼料產品繼續依賴國際市場提供大豆和玉米。
另外,我國畜牧業雖然一直在走市場化道路,但是過分市場化的結果卻是,畜牧業整個產業鏈的源頭—品種—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其中,奶牛依賴程度達100%,豬、雞接近90%。食品安全問題也同樣威脅著畜牧業的發展,而在食品安全的背后,也透露出畜牧業從業者的素質及受教育程度仍相對較低,“甚至連規模化、現代化的設施都不會使用,也不會修理和維護。”李寧說。
李寧表示,從國家體制來看,有關畜牧業的金融信貸政策也很少,稅收很少有地方政府支持。此外,國家調控能力不足,手段弱、途徑少,也沒有糧食保護性價格。這些體制的不足也是畜牧業發展的最大絆腳石。
如何應對
李寧表示,我國自啟動轉基因生物育種重大專項以后,動物育種就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例如,利用生物育種技術把人類母乳里重要的蛋白轉移到牛中,使得牛奶的蛋白含量得到顯著提高。此外,抗口蹄疫、豬瘟等抗病的轉基因豬也已誕生,提高羊毛產量和質量的轉基因羊的研究也獲得進展。
為此,對于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李寧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要充分認識到畜牧業戰略重要性,明確畜牧業在現代農業中的戰略主導地位;二是實施標準化規模養殖,支持培育大規模的養殖企業以及產銷的合作組織等;三是實施畜牧業科技重大創新工程,以此促進我國整個產業的戰略轉型。來源于:中國畜牧獸醫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