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鏈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鏈球菌引起的豬的多種疾病的總稱。自然感染的部位是上呼吸道、消化道和傷口。表現為急性出血性敗血癥、心內膜炎、腦膜炎、關節炎、哺乳仔豬下痢和孕豬流產等。本病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但有夏、秋季多發,潮濕悶熱的天氣多發的特點。有時甚至可呈地方性爆發,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給規模化養豬造成嚴重的損失。
治療措施:治療原則,首先選擇對豬鏈球菌敏感的抗菌藥物。可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敏感抗菌藥。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芐西林對豬鏈球菌敏感。同時,可按不同病型進行對癥治療。淋巴結膿腫型,待膿腫成熟后,及時切開,排除膿汁,用3%雙氧水或0.1%高錳酸鉀液沖洗后,涂以碘酊。對敗血癥型及腦膜腦炎型,應早期大劑量使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青霉素和地塞米松,慶大霉素和青霉素等聯合應用都有良好效果。
預防措施:做好消毒、清除傳染源病豬隔離治療,帶菌母豬盡可能淘汰。污染的用具和環境用3%來蘇兒液等消毒液徹底消毒。急宰豬或宰后發現可疑病變的豬胴體,經高溫處理后方可食用。
保持環境衛生、消除感染因素經常打掃豬圈內外衛生,防止豬圈和飼槽上有尖銳物體刺傷豬體。新生的仔豬,應立即無菌結扎臍帶,并用碘酊消毒。
做好菌苗預防接種 由于豬鏈球菌血清型較多,不同菌苗對不同血清型豬鏈球菌感染無交叉保護力或交叉保護力較小。預防用疫苗最好選擇相同血清型菌苗。菌苗最好用弱毒活菌苗,因為細胞免疫在抵抗豬鏈球菌感染中發揮著很大作用。
藥物預防豬場或周圍發生本病后,如果暫時買不到菌苗,可用藥物添加于飼料中用于預防,以控制本病的發生。
人員防護豬鏈球菌病感染人主要通過接觸病死豬。生豬飼養人員和屠宰加工人員是本病易感人群。在生豬養殖過程中,飼養人員要多注意個人防護,有外傷時應盡量避免接觸病豬,發現病豬要及時通知獸醫診療。屠宰加工人員在屠宰生豬時,應防止個人受傷。一旦受傷應立即處理傷口,經清洗消毒后,使用抗菌素預防治療。注意不食用病死豬,購買的豬肉在分割時,應使用生熟分開案板,并充分煮熟后食用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