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中藥材從種植、收購、銷售到管理,都由一二三級國營藥材公司負責。自上世紀80年代,中藥材價格完全放開后,中藥材喪失了“蓄水池”,“天價”和“地價”開始粉墨登場,傳統的“霸盤”現象死灰復燃。最具標志性的事件,莫過于1988年上海等地爆發甲肝疫情,板藍根價格由每公斤3元被爆炒到了24元,轟動全國。
而第二輪漲價,源于1990年前后重旱減產,天麻1992年攀升到每公斤190—220元。第三輪漲價潮則是舉世聞名的2003年非典爆發,白云山制藥廠的板藍根沖劑被恐慌性一搶而空,中藥材市價暴漲甚至驚動了國家領導人。而從2010年開始,中藥材漲價進入了最瘋狂的第四輪高峰。2010年全國市場537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平均漲幅為109%,漲幅超過100%的品種多達96個。進入2011年3月后,中藥材價格,更是以一種看不懂的價格連級跳。
是誰制造了“天價藥材”?
最常被拿來說事的,莫過于“需求說”——隨著“全民進補”的時代到來,中藥養生熱潮推動了補品、中藥的需求大幅攀升,價格水漲船高。
民間廣泛流傳的“今冬進補,明年打虎”確有道理。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多人的進補已經變成了“瞎補”?!艾F在開方前也不號脈了,癥狀上明明寫著‘高血壓’,藥店居然就敢給開高血壓病人絕對禁忌的鹿茸!”而藥店也許是出于倉儲面積有限,也許是因為蟲草 、鹿茸利潤巨大,往往大量購入滋補藥材,正常藥材卻變得緊缺起來。
然而在內行人眼中,進補對于價格的飆升而言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意思”。
“大量優質道地的中藥材被做成提取物出口,當‘草’一樣賤賣!這是導致國內中藥資源短缺、價格暴漲的重要原因?!痹瓏宜幈O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痛心疾首地說?!皣遗?156家藥廠,很多廠都是投機成立的,根本沒有自己的藥品,就以原料出口養活自己。2007年我看到日本向我國進口青蒿顆粒3萬多噸,拿去做添加劑。100噸藥材,只能提取8%-10%的有效成分,這3萬多噸,就需要30萬噸藥材!”
近年來,中藥提取物出口占比大增,年出口額5.3億美元,占中藥出口比重的40%以上,從今年5月1日起,更是坐上了直升機。
4月30日是歐盟規定的植物藥生產企業準入資格認證的最后一天,而我國藥企沒有一家在此時限內通過注冊,全軍覆沒,這讓出口中藥提純物,成為一種“最時髦”的選擇。
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11年一季度,我國中藥提取物出口額2.7億美元,同比增加53.4%。以德國、西班牙、英國為主的歐盟國家進口我國植物提取物增幅接近或者超過100%。
“1988年的時候,我國中藥種植一共1200萬畝,,其中耕地580多萬畝,非耕地620萬畝,足夠中國人用藥,為什么現在不夠了呢?一個原因是庸醫濫用藥,更重要的是出口藥物提取物僅提取一種有效成分,造成了我國大量優質藥材被浪費!”駱詩文批評到。
更令人尷尬的是,國外大量從我國進口中藥提取物,主要是用來開發植物藥,大量出口到歐美市場,再被做成制劑高價返銷到我國。出現了“中國原產,韓國開花,日本結果,歐美收獲”的奇特怪象。
“精品”是怎樣誕生的?
需求日益增加,如果遇到供應不斷下降,價格上漲的勢頭就會格外兇猛。
“這個藥越來越難配,每次都很惱火,后來我沖進藥店經理室,把方子扔給他,讓他去配?!?這位幫張家配藥的“牛氣”朋友,在醫療行業頗有些影響力。她指責經理:“***當年曾提出了‘先飲片,后成藥;先治療,后滋補;先國內,后國外’的‘三先三后’原則。這是腫瘤病人救命用的!滋補應該往后靠,你們怎么可以本末倒置!”
不知是因為此人的影響力,還是藥店經理自知理虧,隨后幾次,藥店都會開車出去幫他們找藥。
張家的“配藥難”稍稍緩了緩,可太子參缺貨了。
“從去年就開始缺了,今年更嚴重。普通的根本沒有,藥店里只有精裝太子參。經過這么變相一漲價,太子參的價格就貴了四五倍。原來一個月需要花135元,改成精裝就是596元!”
“自然災害影響了太子參產量?!钡陠T如此解釋。當下, “天災說”正成為藥店或者藥材行業對外解釋中藥漲價的另一個最好用的說法。
令人疑惑的是,如果發生了自然災害,中藥材只會一同歉收,或者品相普遍不佳,為何現在只有普通藥材減產,精品依然充足?
這個秘密,被一位老藥工揭開了。在中藥材批發中心,這位老藥工拿出了普通太子參,無論粗細、大小、都與精品沒有多少差別,嚼一嚼,味道也很濃。只是普通太子參看起來臟兮兮的,而精品又白又好看。
“真正的太子參就是這個樣子!”這位閉著眼睛僅憑鼻子就能辨別藥材的老藥工肯定地說:“想白還不容易?我進去給你拿硫黃熏熏,轉眼就白了!”
“精品”真相大白!原來精品太子參=普通太子參+硫黃!
“壓大貨”
無論是“需求說”,還是“天災說”,都無法解釋為什么太子參的價格一個月就能翻一倍多。如此陡峭的拉漲曲線,有經驗的投資者一看就知道,肯定背后有人操盤。
操盤黑手中,傳得最邪乎的,當數“溫州炒藥團”,后來又出現了“山西煤老板”的新段子。似乎從房地產、股票等市場撤出的熱錢,都瞄準了中藥材這個新的投資途徑。
但一位醫生疑惑地告訴記者:“醫院里面經常有這樣的事情,上面來一個通知,比如某某藥材沒有了,統一用另一種代替,市場上面這種中藥材就會應聲大漲。這類通知,我們從來不知道是哪個部門、什么人下發的,像藥農、藥販子這樣的人不可能知道臨床熱門的是用哪一個藥。這個‘熱點消息’是誰傳出去的?誰在‘指導’市場?”
藥品批發中心存有的太子參并不多。老藥工見怪不怪地說:“有人拿去做‘期貨’了,壓了很多在那里,等緊俏的時候再拋出來?!?br />
都是什么人,在中藥材上玩“期貨”?
“絕大多數都是藥材市場內部的人,往往是***、只有極少部分人得利。中藥材品種繁多,產地、規格復雜,專業性極強。作為外行的溫州人怎么敢炒?”駱詩文證實。
一位精通藥材的人士告訴記者:“我朋友那里去年有3000公斤三七,如果我手上有幾千萬,聯手吃下來,就能大賺一筆?!?br />
據一些常年玩藥材“期貨”的人士透露,“藥都”安國就是個“壓大貨”的市場。事實上,中藥材市場幾乎天天上演驚心動魄的大戲,集中于“大宗家種藥材”,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人幾毛錢壓大貨生地。由于藥材周期性的“天價”、“地價”往往相差幾倍到幾十倍,做“期貨”投入房屋抵押貸款、追風賠錢、傾家蕩產、自殺身亡的,并不鮮見。只是由于該行業透明度不高,一幕幕投資悲喜劇,甚少為外界所知。
在“壓大貨”的主力軍中,甚至出現了一些資金雄厚的大型藥企的身影。
“廣州有家企業就炒板藍根。板藍根本來是安徽北部和河北的東北部、山東的西北部、山西的運城質量最好?,F在有家藥企,花錢在國家搞認證,把自己的板藍根認定為名牌產品,然后以4元/斤到全國去采購,以它的商標賣,售價翻為15元/斤,周邊藥企也都跟風漲價。而且他們并不是動用了自己的資金去做這件事情,他們向科技部、財政部申報一些項目,每年可以拿到大筆科研經費。說白了,都是用國家的錢?!瘪樤娢耐嘎?。
今年7月19日,發改委向54家從事黨參經營的企業發出告誡書,要求他們必須在限定時間內以市價一半的供應價,將囤積的黨參賣給藥廠。
行政出手,加劇了市場的恐慌情緒。經歷了一年的暴漲,近2個月,中藥材似乎又有了暴跌的跡象,雖然藥店、醫院的售價,依然還是穩穩不動。
中藥材從“天價”到“地價”、“藥賤傷農”的輪回,是否又將再一次上演?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