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質量下降,中藥人才匱乏,中藥產業大而不強等等毛病,同時中藥產業法規政策還沒有根本從中藥產業中藥臨床特點出發,還一味生搬硬套國外的東西,說白了,中藥領導管理層實際是外行領導內行,把整個中藥產業和中醫似乎逼到絕地才能逢生的地步。所以,現在真心呼喚中醫藥振臂一呼中醫藥界英雄時候,再也不能讓那些只求無功,但求無過的領導安穩坐在臺上夸夸其談的時候。
首先分析一下中藥產業鏈情況:
當前我國中藥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除了通常提到的各地醫藥產業同構發展、惡性競爭,產業集中度不高、集群發展不明顯,創新設施重復購置、共享效率低下等問題以外,還有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第一,資源條件惡化問題。我國可供藥用的植物、動物、礦物種類非常繁多,作為中藥的發源地,我國中藥資源相當豐富。而同時,我國中藥資源生產與開發利用效率低、消耗大,一些名貴的中藥材資源幾乎枯竭。另外生態環境的惡化,相當數量的種質資源正在迅速退化、減少和消失。具體問題:第一,技術問題。近30年來,中藥提取工藝及設備基木沒有明顯的改革和突破,水提醇純法仍是主導工藝,致使我國中藥制藥技術及裝備技術已經落后國外先進水平近20年。整體工業水平較低、企業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不強.生產工藝和設備落后. 制劑設備僅相當于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水平。第二,知識產權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對中藥知識產權問題研究和重視程度不夠,致使很多中醫知識財富流失。而我國企業在外國申請的中醫藥專利僅千余件。第四,國際化問題。中醫和西醫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論,中藥是幾千年臨床實踐的結果,西藥是實驗室的產物。我國的中藥大多沒有形成統一的檢測標準,缺乏與國際際接軌的質量標準,致中藥得不到世界認可。第五、有著豐富底蘊的中藥產業在現代化進程中己受到“洋中藥”、“水中藥”等強烈的沖擊,國產中醫藥而臨“中國原產,韓國開花,日本結果,歐美收獲”的尷尬現狀。唯有加快中藥產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方能維護中藥大國的地位。由大而弱變成強而精。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中藥工作者更應該有一種中藥興亡,匹夫有責的悲情感慨。
1。形成全國中藥產業的區域發展格局
近年來,我國中藥產業發展一條鏈中,涵蓋中藥農業、中藥工業、中藥商業的現代中藥產業鏈,要建立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和國家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還可依托本地地道藥材資源形成的醫藥產業集群。
2。建立.跨區域中藥產業創新支撐平臺。
我國原有醫藥工業體制障礙和機構性矛盾以及條塊分割的發展模式,導致了低水平重復建設、組織結構分散、技術水平偏低、競爭無序的局而。加上各區域對木地優勢領域挖掘和利用不夠,造成許多地區醫藥項目和科技園區重復建設,不能正確引導醫藥企業發展與醫藥產業集群的形成,資金與資源嚴重浪費,通過有效整合各區域中藥產業優勢,形成各區域、企業之間的緊密配合,既能避免區域之間重復生產所導致的惡性競爭,又能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實現產品的橫向分工互補。跨區域中藥產業創新支撐平臺的建立,將在很大程度上承擔這一歷史使命,是未來我國中藥產業在國際競爭中制勝的關鍵。
3.各省地區中藥產業組團發展的優勢 把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優勢發揮極致。
4.集中優勢力量,聯手攻克核心技術、共性技術。同時實時發布中藥質量標準指南、中藥臨床事件、中藥性味歸經及中藥功效指南,具有中醫特色,同時,又和現代制藥先進管理理念相結合。
目前,我國大多數中藥企業對核心技術、共性技術缺乏獨立開發能力,國內現有科研機構的產業核心技術、共性技術供給能力不足。長期以來,科研機構主要注重技術成果的先進性,對臨床檢驗和產業化環節缺乏足夠的資金和人力投入。相當多的技術開發機構提供的核心技術、共性技術成果相對不成熟,停留在實驗室或小規模試產階段,短時間內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建立了中藥材質量控制方法。通過跨區域中藥產業創新支撐平臺建設,可以借助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以及地方重大科技項目,依托國家、省市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開發中心等基地,疏通渠道、聚集優勢創新團隊、整合資金、共享各地先進設備,產學研結合,組建技術創新聯合,進行聯合攻關,在中藥材、中藥飲片、配方顆粒及中成藥等領域快速形成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中藥創新技術和創新產品。
5.有限競爭、無限合作,歷練龍頭企業、領軍人才的大舞臺。
中藥產業困境時事呼喚英雄,只有那些經營管理中藥領軍人物,帶領大家走出中醫中藥脫節的陰影,中藥產業不會一味成為西藥跨國制藥公司任人宰割的羔羊。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