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79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養豬] 嘉興生豬養殖轉型紀事 減養為了綠水長流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3-8-2 08:46: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水鄉嘉興,田野河網縱橫,港浜星羅棋布,境內一馬平川。

      春種麥,夏弄稻,侍桑養豬過光景,曾是水鄉人民千百年來的勞作方式和謀生手段。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供港豬”的政策利好影響,豬越養越多,最多時全市一年生豬飼養量達734萬多頭,占全省飼養量的19%,相當于344萬嘉興人每人養了兩頭豬,成為當地農民主要增收方式。

      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水黑了,河臭了,一些秀美村莊慢慢變為臭氣彌天的養豬村。

      如何找回失衡的生態,讓嘉興重回“夢里水鄉”?今年以來,嘉興市委市政府以水環境治理為契機,開展生豬養殖業減量提質,計劃到2013年底生豬存欄量控制在200萬頭內,到2015年底控制在150萬頭內,結合“三改一拆”行動,倒逼生豬養殖業轉型升級。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生豬存欄量較去年底減少近40萬頭。目前,全市已拆除違建豬舍340.19萬平方米。其中,嘉興最大的生豬養殖區——南湖區已拆除違建豬舍164萬平方米,禁養區內八成違建豬舍已被拆除。

      盛夏時節,記者來到嘉興南湖區,進村莊,走農家,實地探訪。

      人畜關系如何重塑

           劃定禁養區和限養區,結合“三改一拆”,拆除違建豬舍

           時近中午,我們走進南湖區鳳橋鎮聯豐村。大家圍坐在養豬戶徐鋒家廳堂的飯桌前,舉目望去,門前一片開闊,微風拂過,送來陣陣青草味。

           一個月前,我們家還在豬舍包圍中。”今年44歲的徐鋒用手畫了一個圈說,他家房子周邊搭建了一圈豬舍,只留一個口子進出。

           如今,我們已難覓豬舍的影蹤。只有墻角疊放的一堆豬飼料包裝袋,仿佛述說著徐鋒的養豬史。“豬舍加起來有850多平方米,一年出欄數超1000頭。”徐鋒養豬已有十幾個年頭,年成好時,一年收入有二三十萬元。

           徐鋒沒想到,他的養豬史會這樣戛然而止。今年5月,徐鋒家的違建豬舍被列入禁養區,必須拆除,政府扶持他轉產轉業。與徐鋒一樣,南湖區共有5475戶養殖戶被劃入禁養區,涉及違建豬舍總面積158.16萬平方米。

         為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今年上半年,嘉興市人大常委會向省人大提出立法建議,認真貫徹落實省人大常委會出臺的《關于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決定》。根據《決定》,嘉興在全市設立了生豬禁養區:市級及以上河道兩側200米、區級河道兩側100米范圍內,景區、城鎮規劃區、工業園區(功能區)及周邊500米范圍內,省級以上公路兩側、鐵路兩側、區級骨干公路兩側、城鄉一體化新社區X規劃點及周邊100米范圍內。

            “設立禁養區,是因為環境已無法承受污染之重。”南湖區農經局局長朱銀洲說,去年全區生豬存欄量60萬頭,1頭豬的糞便排泄量相當于7個人的排泄量。

            事實上,畜禽污染早已沿著密布的河網,擴散至整個嘉興地區。有數據為證:畜禽養殖業排放的COD和氨氮量,占嘉興全市污染物總排放量的40.9%和30.6%,其中豬糞尿達排放總量的70%。

            開展違建豬舍專項清理行動以來,南湖區向全區黨員干部、中心戶、“兩代表一委員”發出倡議,要求帶頭拆、率先拆,鼓勵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大戶主動拆。大橋鎮由橋村黨支部書記沈海華將自家11頭帶胎母豬寄養別處,第一時間帶頭拆除了258平方米違建豬舍,他說:“關鍵時刻,黨員就該帶頭示范。”

           南湖區農經局提供的一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25日,全區禁養區內違建豬舍已拆除量占總量的77.9%,余新、鳳橋、大橋3個鎮的禁養區拆除比例達90%。

            連日來,我們穿行在南湖鄉間采訪,禁養區的標識牌不時映入眼簾,隨著挖掘機揮舞的長臂,連片的違建豬舍應聲倒下,揚起塵土。更有許多違建豬舍早被夷為平地,復墾后,農民已種上了毛豆、番薯等農作物,昔日濃烈的豬糞臭也淡了許多。

            “拆出來的不只是空間,還有美麗鄉村。”新豐鎮黨委書記陳新華拿出一份最新的《水環境質量月報》,顯示新豐監測點白馬水泥廠斷面水質同比有了較大幅度好轉。更令他欣喜的是,許多農民拆掉違建豬舍后,在房前屋后種上花草樹木,扮美庭院。竹林村養豬戶周根榮家的院子里已栽上了梨樹、桂花樹,“今后可以不聞豬糞臭,只聞桂花香了。”周根榮樂呵呵地說。

            轉產轉業出路在哪

            出臺政策鼓勵豬農轉產轉業,同時免費培訓豬農在家門口就業

            天蒙蒙亮,42歲的張利群招呼上8名幫工,一頭鉆進自家門前的蔬菜大棚。不一會,一籃籃翠綠的生瓜被采摘出來,過秤、裝車,銷售一空。

            “一畝地有個七八千元的收入不成問題。”張利群皮膚黝黑,家住新豐鎮棲凰埭村。這個村莊曾因村美水清,而有鳳凰來棲的美麗傳說。

            傳說卻不再。近20年來,村里的豬越養越多,家家戶戶搭起違建豬舍,張利群也隨大流養起了豬,最多時養了12頭母豬。
            豬糞味也越來越濃,河水也不復往昔清澈。“養豬有污染,市場風險也大,不是長久之計。”精明的張利群有了轉產的想法,并租了幾畝地開始種植大棚蔬菜。今年,她將違建豬舍一拆,便全身心撲在大棚上。

           張利群敢于大膽創業,因為有一個“后援團”。“農民想轉業,我們推一把。”陳新華說,村里為張利群流轉了70多畝土地,并幫她注冊成立了新豐鎮第一個家庭農場。

            “我是董事長,老公是總經理,我抓生產,他管銷售。”張利群打趣說,今年農場憑借農產品的好品質,成為兩個食堂和配菜中心的供貨商,一年毛收入起碼有三四十萬元。

            拆了豬棚建大棚,想搞效益農業的養豬戶不少。為此,南湖區力推“萬元千斤”模式,“通過水旱輪作、大棚種植,1畝地年產出效益達1萬元以上,產糧1000斤以上。”朱銀洲說,他們已發放5000多冊技術手冊,推廣“大棚生姜—水稻”、“大棚西甜瓜—水稻”等15種生態高效農業,每本手冊上都附有典型農戶及技術專家的聯系方式。

            輔導農民轉產轉業不只是紙上談兵。今年以來,新豐鎮成人技術學校開出了多期大棚種植技術培訓班,場場爆滿。此外,大橋鎮、余新鎮、鳳橋鎮、七星鎮等地的成人技術學校也紛紛推出果樹種植、家政服務等培訓班,以確保每戶希望轉產轉業的養豬戶都可獲得免費培訓。

            晚7時,走進棲凰埭村村委會活動室,但見80多名養豬戶正在參加中式面點培訓。揉面、做包子、蒸包子……面點師傅手把手傳授,養了10多年豬的高麗珍學得格外認真。“培訓班辦到家門口,方便我們來學技術。”她說,面點技術挺適合自己,準備明年開一家早點店。

            養豬戶的每個轉產轉業心愿,都會被聆聽。在竹林村村委會辦事大廳的墻上,張貼著一張轉產轉業調查匯總表。沈小妹,參加農業技能培訓,水果種植;曹才根,參加農業技能培訓,水產養殖;陳福海,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家政服務……全村906戶養豬戶的轉產方向都被一一標注清楚,并依此為他們提供免費培訓。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3 16:52,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通市| 陈巴尔虎旗| 承德县| 靖安县| 平乡县| 翼城县| 宾阳县| 班玛县| 乡宁县| 揭阳市| 黄平县| 遵义县| 盐源县| 汶川县| 上虞市| 辽宁省| 安岳县| 永年县| 娄烦县| 广德县| 称多县| 泽库县| 庄浪县| 达拉特旗| 龙州县| 泸西县| 博野县| 长子县| 雷波县| 十堰市| 班戈县| 旺苍县| 梨树县| 乌兰县| 嘉义县| 乾安县| 来安县| 丽水市| 柘城县| 叙永县| 西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