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101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養豬] 養豬大區大轉身:南湖區豬舍面積削減近六成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3-7-5 09:50: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今年4月初至6月30日,南湖區違章豬舍拆除簽約面積已達198.6萬平方米,其中已拆除面積達152.7萬平方米,已簽約面積占到全區豬舍總面積的59.3%——這是記者昨天從南湖區農經局獲悉的數字。這就意味著,曾經的“養豬大區”已果敢轉身,短短3個月內削減豬舍面積近六成。以“三改一拆”為主要抓手,南湖區在上半年提前完成三年的違章豬舍拆除任務。

      與此同時,隨著“萬元千斤”種植模式及生態高效農業加快推廣,農民就業服務全面鋪開,數千“豬倌”告別豬棚,加快轉產轉業,走上“綠色致富”的康莊大道。一拆一轉之間,南湖區已交出了一張環境改善與轉型升級并重的“期中”成績單。

      合力“拆”:

      3個月豬舍面積削減過半

      南湖區曾經是名副其實的生豬養殖大區。去年7月,該區農經部門做過的一次摸底調查顯示,全區豬舍總面積335萬平方米,養殖戶有17000多戶,上年存欄、出欄生豬合計183萬頭。據統計,南湖區每年養豬會產生近200萬噸污水,已超過全區水域總容量。而在嘉興水環境污染中,農業面源污染占到40%,其中生豬養殖更是成為嘉興水環境污染的“元兇”。

      環境已不堪重負,養豬產業減量提質刻不容緩!因此,南湖區從去年就開始積極謀劃生豬養殖減量提質工作,并在去年9月密集出臺了相關系列政策意見。

      “今年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的‘三改一拆’行動,為我們提供了強大助推力!”南湖區農經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3月30日南湖區召開史上最大規模違章豬舍拆除動員大會,明確通過攻堅拆除違章豬舍130萬平方米,到2015年生豬存欄量從去年的60萬頭壓縮到26萬頭以內。

      一場全區上下齊動員、同攻堅的行動拉開大幕。由區領導、22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的生豬產業減量提質轉型工作領導小組很快成立,5個指導推進組進駐各鎮,35個區級部門聯掛重點村;區、鎮、村所有干部,兩三人一組聯系禁養區內農戶……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巨大工作網絡形成并快速動員起來,將拆除違章豬舍、鼓勵轉產轉業的決心和政策傳達到千家萬戶。

      “在新豐鎮,區、鎮、村共500多名干部聯系禁養區內3485戶養殖戶,全部包干到人、包干到戶、包干到底。”新豐鎮副鎮長黃軍告訴記者。區領導一次次深入基層,現場辦公化解難題;區級機關部門一次次聯系走訪,冒酷暑為拆違奔波;鎮村干部整天“泡”在村里,放棄休息夜談夜訪,3個月來從沒有過周末休息……

      同時,干部、黨員、“兩代表一委員”等紛紛帶頭拆除自家豬舍,對養殖戶們起到強大的示范作用。至5月20日,全區鎮、村干部、黨員等共計拆除42000多平方米豬舍。“干部們都帶頭拆了,這次絕對是‘動真格’!”一個養殖大戶坦言,這打消了他繼續觀望的念頭。

      聯村工作的干部們非常注重工作方法。在每個村,他們都按“先大戶后小戶”的順序,首先集中力量攻克最大的“堡壘”。“在金章村,我先說服全村最大養殖戶蔣再根,他帶頭拆了1900多平方米豬舍后,

      第二天村里的第二大戶就同意簽約拆除了。”聯系金章村的新豐鎮黨委委員黃浩說,大戶帶動形成示范效應,小養殖戶簽約起來就爽快多了。

      截至7月1日,新豐鎮禁養區內3485戶養殖戶已有3483戶簽約,總面積達105.6萬平方米,完成率達99.76%,其中63.2萬平方米違章豬舍已經拆除。在這個去年存欄、出欄生豬達76.5萬頭的南湖區養豬第一大鎮,隨著豬舍面積削減過半,其養豬規模也有望大幅壓縮。

      有序“轉”:

      數千“豬倌”轉向綠色致富路

      “拆不是目的,轉型發展才是目的;完成任務不是關鍵,轉型成效才是關鍵!”市“三改一拆”辦相關負責人說。隨著違章豬舍大面積拆除,南湖區著力引導農民轉產轉業,或轉向生態高效農業,或轉而在二、三產業就業,或探索“走出去”養殖模式,千方百計為養殖戶開辟更多新的增收渠道。“轉”字當先,不僅鞏固了“拆”的成效,還讓老百姓切切實實享受到環境改善、綠色致富的多重好處。

      “以后不養豬了,我打算種植藏紅花,種得好的話比養豬效益還要好!”昨天,新豐鎮民豐村農民仲培榮告訴記者。今年6月初,他主動拆除了自家700多平方米的豬舍。“過去全村都養豬,說實話,環境確實不好!現在政府下了大決心,花了大力氣,我們也要主動轉、早點轉!”仲培榮說,雖然養豬效益不錯,但風險也大,還污染環境,如果能有更環保、更穩定的產業,他肯定愿意轉。最近,在鎮、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他已經流轉到50畝土地,租借了村里的一處生產用房,準備第一年先種20畝藏紅花,“藏紅花花絲1畝產量大約700克到1000克,按今年價格能買到四五萬元!”

      “通過水旱輪作、大棚種植,1畝地年產出效益達到1萬元以上,產出糧食1000斤以上。”南湖區農經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編制了一本《“萬元千斤”種植模式暨生態高效農業技術手冊》,目前已向養殖戶發放5000多冊,這本冊子向養殖戶推廣“大棚生姜——水稻”、“大棚西甜瓜——水稻”、“雙季茭白”等15種生態高效農業,不僅技術要點明確,還附有典型農戶及技術專家的聯系方式,方便養殖戶咨詢。各種免費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也受到轉產養殖戶的歡迎,如新豐鎮成校開出的大棚種植技術培訓班場場爆滿。隨著越來越多的養殖戶積極轉業轉產,全區生態高效農業也得到快速發展。以“生姜之鄉”新豐鎮為例,今年生姜種植面積已破萬畝,較去年又上升了15.6%。

      在財政、金融、農技、勞動等部門合力推動下,南湖區很多“豬倌”像仲培榮一樣,主動告別豬棚,實現漂亮轉身。金章村養了幾十年豬的顧建華現在把精力全部傾注到大棚種植上,今年5畝生姜估計收成會有10萬元;棲凰埭村張利群去年注冊了“張利群果蔬農場”,流轉了70多畝地,一半種果蔬,一半種水稻,今年又豐收了;鳳橋鎮三星村蔡文兵將4000多平方米的豬舍全部拆除,打算種葡萄和桃子,經營家庭農場;余新鎮金星村曾經的養豬大戶孫水祥如今建起漁業精品園……

      “按去年的行情,養豬利潤平均算下來在每頭150元左右。”黃軍替養殖戶細細算過一筆賬,“但這沒有把政府為生豬養殖育苗、治污等投入的成本算進去,平均下來政府要為每頭豬投入84元。”據了解,新豐鎮去年在這方面的財政投入達3800多萬元,而整個南湖區投入則以億元計。

      傳統的大規模生豬養殖,使全社會都付出了高昂的環境成本;對于個體養殖戶而言,養豬辛苦、風險大。相較之下,生態高效農業風險相對小,對環境無污染……隨著宣傳發動的廣泛深入和身邊不斷涌現的案例,這樣一筆經濟、環境、民生的大賬在越來越多養殖戶心中被反復盤算,而這也成為南湖區繼續加快推進違章豬舍拆除、生豬養殖業減量提質的強大內生動力。(來源:嘉興日報)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3 12:55,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闵行区| 光山县| 祁阳县| 偏关县| 历史| 玉林市| 天长市| 临夏县| 张家口市| 阳朔县| 惠州市| 凤庆县| 光山县| 武平县| 赤水市| 宜川县| 通河县| 昭苏县| 屯昌县| 常山县| 杭州市| 天水市| 德惠市| 垫江县| 盐源县| 鄂温| 乌拉特后旗| 盖州市| 涿州市| 满城县| 永春县| 广宗县| 宽城| 克山县| 灵台县| 临江市| 南岸区| 泰安市| 连城县| 旌德县| 辽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