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間拱食、上山下坡、潛水抓蚌?是的,這是黃陂王家河太陽寺山上,一群豬正在過的生活,這是當地村民夏馮濤給這群豬提供的生活。“這群‘生態豬’比一般豬金貴,每斤售價高出一倍,但當前市場并未完全打開。”
自然散養山林間
從黃陂城關出發,記者驅車15公里,繞過幾座山頭,才在群山環抱中發現這座養豬場。
老板夏馮濤介紹,他從2010年開始經營養豬場養雜交野豬,頭一年投資70萬元,卻因為一場豬疫全都打了水漂。從那以后,他請來專業獸醫嚴把技術關,確保放養的“生態豬”健康、安全。
步入養豬場,五六座山頭一個接著一個,數十年樹齡的松樹錯落散布山坡上,3000頭生態豬就在這松樹林間自由生活。
飼養員小陳介紹,養豬場占地920畝,平均算下來,每頭豬占地204平方米。記者看到,這些豬全身的毛是棕色,背部還有麋鹿一樣的條紋,嘴巴尖、鬃毛密而長,頗有“野豬范兒”。
每天開場運動會
它們吃什么呢?
當地無污染的玉米、豆粕、紅薯、南瓜、小麥、糧等,是它們的主食;野草、嫩樹枝、山果、大蒜是輔食;山腳下的幾片水塘種著蓮藕、荸薺、菱角,這全是它們的零食、補品;它們絕不吃人工飼料和泔水,因此被稱為“生態豬”。
記者看到,附近還有幾口池塘,幾近干涸,底下全是黃色的泥。小陳介紹,一到夏天,豬們都喜歡泥浴,防暑降溫。就這樣,30多個飼養員每天帶著豬群在山林間吃草、拱食,一會上山下坡,一會潛水滾泥,每天就像開一場動物運動會。“散養雜交野豬,生長速度比一般的生豬慢得多,至少要18個月才能出欄。”老板夏馮濤說,再加上飼料、基礎設施建設等,成本更高,目前一斤生態豬肉的售價為40元/斤,比一般豬肉高出一倍多,“價高自然影響了銷路”。他表示,眼下正策劃著跟黃陂一家景區合作搞一場活動,要么看野豬賽跑,要么讓游客騎馬套豬,希望通過策劃營銷,為生態豬打開市場。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