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奶牛; 微生物發酵;冠菌營養酵素; 乳房炎; 產奶性能。 近年來, 我國奶牛飼養頭數保持持續快速增長, 2006 年奶牛存欄數1216 萬頭, 比1998 年增長789 萬頭, 年平均遞增率達16%. 但是奶牛業在快速發展中還存在單產水平低、原奶質量參差不齊、細菌總數超標、體細胞數過高、乳脂肪和乳蛋白達不到標準等問題, 奶牛 飼料生產技術與奶牛飼料產量與我國快速發展的奶牛業不相適應, 與發達國家相比, 不僅產量低, 新技術利用率和科技貢獻率均存在很大的差距. 本研究根據奶牛的營養代謝特點, 運用動物微生態學原理,以發酵工程技術為核心, 利用活性乳酸菌和芽孢桿菌對豆粕、棉粕、菜粕等進行固體發酵, 將發酵產物按比例5%替代豆粕添加進奶牛全價飼料中。以達到提高奶牛抗病力和提高產奶量和原奶品質的目的, 在四川、陜西、新疆三省(區)6 個規范化牛場進行飼喂試驗, 現將飼喂試驗結果報告于后. 1 材料與方法 1.1 飼料的配制 豆粕、棉粕、菜籽粕等餅粕經乳酸菌和芽孢桿菌發酵后, 按比例5%替代豆粕添加奶牛配合飼料中,形成試驗組;對照組使用同樣配方的配合飼料. 發酵飼料——冠菌營養酵素由哈爾濱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負責生產。 1.2 試驗時間和地點 于2011年4 月至2011 年10 月, 先后在四川、陜西、新疆三省(區)的6 個規范化奶牛場進行對比飼養試驗,累計參加試驗的奶牛339 頭, 歷時162 天. 6 個試驗場的情況如下: (1) 四川陽坪某奶牛場飼喂試驗: 2011 年4 月27 日-5 月7 日, 參試奶牛40 頭, 對照組和試驗組各20 頭. (2) 四川眉山某奶牛場試驗: 2011 年6 月2 日-7 月2 日, 參試奶牛48 頭, 對照組和試驗組各24頭. (3) 陜西西安某奶牛場試驗: 2011 年6 月2 日-6月31 日,參試奶牛18 頭, 對照組和試驗組各9 頭. (4) 新疆天山某奶牛場試驗: 2011 年10 月18 日-11 月10 日, 參試奶牛48 頭, 對照組24 頭和試驗組各24 頭. (5) 新疆石河子某奶牛場試驗: 2011 年8 月25 日-10 月5 日, 參試奶牛20 頭, 對照組10 頭和試驗組各10 頭) (6) 新疆伊利某奶牛場試驗: 2011 年7 月5 日-8 月10 日, 參試奶牛165 頭, 對照組74 頭, 試驗組91 頭. 1.3 試驗方法 在6 個試驗場內, 分別選擇體重、胎次和泌乳天數接近(泌乳中后期)的奶牛隨機地分成兩組, 一組為對照組,另一組為試驗組. 對照組保持不變, 飼喂原配合飼料, 試驗組飼喂按5%比例冠菌營養酵素替代豆粕的配合飼料,配合飼料為同一配方. 1.4 測量指標 對照組和試驗組分別于試驗正試開始前三天和結束前三天測定泌乳量、乳蛋白、乳脂肪、乳糖、干物質含量以及鮮奶中的體細胞數. 2 試驗結果與分析在三省(區)的6 個規范化奶牛場進行飼喂試驗的結果見表1. 2.1 防治乳房炎的效果 從表1 可以看出, 在測定的四個試驗場中, 試驗組奶牛的體細胞數在飼喂發酵蛋白飼料(冠菌營養酵素)后均呈下降趨勢, 體細胞數下降了88~175 萬個/ml, 而對照組中有兩個試驗場(試驗場1 和2)的體細胞數不降反升, 除試驗場6 體細胞數下降較多外, 試驗場3 的體細胞數略有下降. 對照組體細胞數平均下降51.21 萬個/ml, 試驗組平均下降129.50 萬個/ml, 比對照組多下降78.29 萬個/ml. 2.2 對產奶量的影響 從試驗結果不難看出, 產奶量提高幅度與體細胞降低幅度呈正相關. 由于參試奶牛均為泌乳中后期的奶牛,所以, 對照組奶牛的泌乳量均呈下降趨勢, 而試驗組1 和2 的奶牛泌乳量不降反升, 其余4 組的泌乳量雖也呈下降趨勢, 但下降幅度比對照組小, 說明發酵飼料(冠菌營養酵素)對提高泌乳中后期奶牛的產奶量或減緩泌乳量的下降有明顯效果. 試驗組比對照組平均多產奶1.08kg/頭/天. 2.3 對乳蛋白含量的影響 試驗組乳蛋白含量提高到3.5%以上的占試驗數的33%; 提高到3.24%以上的占試驗數的67%, 充分說明該生物飼料對提高原奶中乳蛋白有顯著作用. 2.4 經濟效益分析 據四川眉山某奶牛場的飼喂試驗證明, 對照組與試驗組相比, 試驗組飼料成本比對照組平均降低0.4 元/頭/天, 由于產奶量增加使銷售收入平均增加3.6 元/頭/天, 由于原奶質量的提高, 增加銷售收入平均2.5 元/頭/天.三項合計每頭奶牛提高經濟效益6.5 元/頭/天, 如按305 天計算, 每頭奶牛年提高經濟效益1982.5 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