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疾病是導致動物患病的主因。專家認為,養殖業之所以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現象, 主要源于動物防沼疾病的需要。面對比市場風險更為嚴峻的傳染性疾病風險,一些養殖戶不得不為畜禽下猛藥,憑經驗飼養、憑感覺用藥, 很容易造成畜禽產品抗生素殘留超標。事實上,獸用抗生素用量遠遠超過了動物治療疾病的需要量。北京 飼料工業協會會長謝仲權介紹說,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將生產抗生素的廢渣用作飼料喂豬,可使豬或其他動物長得更快。后來, 他們把所有抗生素發酵殘渣都用作 家禽、 家畜的飼料添加劑。這種添加劑是人工合成的, 在動物體內無法得到有效降解, 形成了抗生素殘留。動物源性食品中發生抗生素高殘留的幾率就大大增加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副所長齊廣海研究員認為,飼料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能夠起到提高動物生產性能,改善飼料轉化效率,預防疾病等作用。但抗生素的長期使用和濫用帶來的負面作用也引起關注,主要體現在:一是病菌產生耐藥性問題;二是引起動物免疫機能下降,死亡增多;三是畜禽產品中的藥物殘留問題,直接危害人類的健康。動物產品中出現藥物殘留的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允許使用抗生素的非法超量添加,二是未經批準抗生素的非法添加。 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肖永紅教授等專家調查推算,中國每年生產抗生素原料大約 21萬噸,其中有9.7萬噸抗生素用于畜牧養殖業,占年總產量的46.1%。抗生素的濫用在全世界的養殖業都是非常普遍的,但在中國顯得更為嚴重。動物產品殘留抗生素的量一般極低,對機體的直接毒性也很小,但長期食用后,可在體內蓄積,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專家提醒說,經常食用含有抗生素的“有抗食品”,即使是微量的,也可能使人出現蕁麻疹或過敏性癥狀及其它不良反應;長期食用“有抗食品”,消費者的耐藥性也會不知不覺增強,等于在人體內埋下一顆“隱形炸彈”,將來一旦患病,很可能就無藥可治。 養殖業違規使用抗生素現象依然存在,加強監管 “有抗食品” 刻不容緩! 據記者了解,關于飼料中抗生素的使用,我國已經有嚴格的規定:僅有少量抗生素可以作為促生長劑在飼料中使用,而且對不同動物不同生理階段使用抗生素的種類、劑量以及停藥期有嚴格規定。盡管我國飼料中藥物的使用有嚴格規定,問題主要出在非法使用。齊廣海說,我國目前要做到不在飼料中使用抗生素很難,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尚做不到。 齊廣海認為,目前在養殖模式上有一種誤區,認為散養或小規模飼養的畜禽由于不吃工業飼料,安全性比規模化養殖要高。事實上,大規模飼養由于飼養管理比較規范,動物在飼養過程中不易患病, 需要用以治療的抗生素用量少,雖然飼料中可能合法添加促生長類抗生素,但整個飼養過程中使用的抗生素總量并不高。二散養條件下由于環境較差,畜禽容易患病,往往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疾病,因此散養模式下使用的抗生素也不一定比規模化養殖少。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在調研中發現,中小養殖戶不僅大量使用具有嚴重毒副作用的淘汰類別抗生素,就連人類還在試用的某些抗生素也已經用于畜禽魚類。許多畜禽魚不是病死的,而是過量用藥致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