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泥鰍養殖為您講解氣泡病病因為水中溶解或其他氣體含量過多導致氣泡病。病魚腸中充氣,腹部鼓起,浮于水面。幼魚階段易得此病。
防治方法:適量投喂,特別是單一高蛋白餌料投喂量不宜多,并注意水質管理。發病后用食鹽水潑灑全池,或加入新水或黃泥漿水,均有療效。
病原為真菌。在受精卵孵化過程中,如遇低溫陰雨,可發生水霉病。
泥鰍赤鰭病
此病為一種桿菌感染引起。水質惡化,蓄養不當或捕撈、運輸中造成魚體損傷,均易感染此病。病魚紹、腹部皮膚及肛門附近有充血、潰爛現象,尾鰭及胸鰭發白及潰爛較為明顯。體內腸管也會潰爛。如果治療不及時,潰爛部位尚可能寄生水霉菌,并發水霉病。
防治方法:平時作業對應謹慎小心,避免對泥鰍造成機械損傷。放養前對魚池進行消毒;病魚每立方米用20克的呋喃奈斯溶水溶液藥浴15-20分鐘;用占魚體重0.44%的呋喃奈斯拌入人工餌料連續投喂3天,療效顯著;每立方米用1克的痢特靈水溶液或每立方米1克的漂白粉水溶液潑灑全池,也有治療效果。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