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畜牧人網友了解 龍秋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更是一個遠近聞名的“養豬狀元”。1990年,18歲的龍秋華高考落榜后,貸款買回50頭仔豬,當起了“小豬倌”。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努力,龍秋華終于掌握了營養配比、疫病防治等一整套養殖方法,養殖規模日益擴大,并開創了屬于自己的公司。2012年,龍秋華創辦的龍華農牧發展有限公司一年養豬出欄量達到16萬頭。
“調查發現,瘦肉精問題多出現在個別唯利是圖的零散養殖戶上。”來自生豬生產大省湖南的全國人大代表龍秋華談及老百姓關心的食品安全時表示,真正規范化企業從長遠考慮一般不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為確保豬肉安全供給,確保控制重大動物疫情和人畜健康,確保養殖污染治理和生態環保,他建議重點發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
龍秋華坦言,“如果我的企業想做大、可持續發展,食品安全是第一生命線。而對于規模化企業而言,一旦松懈了生命線,可能多年努力毀于一旦,所以會格外重視這個問題。”
當養豬向萬頭甚至更大規模方向發展時,龍秋華以1000余萬元從德國引進世界最先進的智能化母豬群養管理系統和自動化輸料系統。每一頭母豬的發情、配種、懷孕、分娩全過程,都處于數字化管理之下,實現了安全可控。
對此話題同樣深有感觸的還有來自湖南的另一名“豬倌”代表王斌。這位樸實的全國人大代表所創辦的湖南大康牧業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湖南的生豬養殖大縣懷化溆浦縣成功試點四個養豬專業村,建立了397個家庭養殖場,對從事家庭豬場的農戶實行“五統一”:統一供種、統一飼料、統一技術、統一防疫、統一銷售。
“在西部山區創辦家庭豬場,是湖南作為全國生豬生產大省整個產業轉移的需要,尤其是長株潭城市一體化、湘江流域的生態綜合治理和疫病防控的迫切要求。”在王斌看來,這種模式既保證了全省生豬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又滿足了屠宰企業對上游商品豬的需要,是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王斌建議,國家對農業龍頭企業在構建農村經營體系中給予適當補貼,以鞏固農業龍頭企業已經取得成功經驗的家庭豬場等新型養殖模式的健康發展。
龍秋華和王斌兩位代表認為,不論是規模化經營,還是帶領廣大農戶建立家庭豬場的龍頭企業,都承擔了生豬市場價格波動、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等多層責任。龍秋華建議,積極培育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扶強現有企業,著力培育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為主的龍頭企業,建設配套基地,注重提高龍頭企業科技含量,確保控制重大動物疫情和人畜健康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