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重于防
養豬業發展過程:單純飼養→重治療→防重于治→防養并重→養重于防。
單純飼養:農戶形式,一家一戶養豬,豬與豬之間接觸少,發病少,所以沒有把病當成重點來看待。
重治療:集約化豬場的特色是豬場密度加大,豬生長速度加快,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外品種的引進,國外的一些疫病也進入了我國,豬發病造成的損失很大,人們對豬病也越來越重視。
防重于治: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集約化豬場治療花費代價大,效果不佳,在治療的同時,死亡仍不能避免。因為發病后傳播很快,有些疾病根本無法控制,所以人們就想到了防,在疾病發作以前進行必要的藥物預防,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防養并重:這是目前比較實用的飼養方案,但仍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如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更高了,出口產品的藥物殘留,頻繁藥物預防帶來的成本提高,防的不可預測性等。
養重于防:最好的藥物是營養平衡飼料。使用營養平衡飼料,可以提高豬的非特異性免疫力和抗病力。
生產適度規模化
任何一個養豬場,在確定養豬規模的時候,都要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養豬規模要以適度為宜。養豬規模大,資金投入相對較大,飼料供應、豬糞尿處理的難度增大,而且市場風險也增大。
實踐證明,一般農村養豬專業戶發展規模養豬,條件較好的以年出欄育肥豬100頭~500頭的規模為宜,條件一般的以年出欄育肥豬50頭~100頭的規模為宜。這樣的養豬規模,在勞動力方面,飼養戶可利用自家勞動力,不會因為增加勞動力而提高養豬成本;在飼料原料方面,可以自己批量購買,自己配制飼料,也可以自己種植飼料,充分利用農副產品的下腳料,從而節約飼料成本。
保護好豬的“三條管道”
豬有三條管道,即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豬正是通過消化道攝入機體需要的營養物質,通過呼吸道呼入所需要的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俗話說“病從口入”,大多數疾病是通過豬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入侵豬體,有的直接造成呼吸、消化和生殖器官的疾病,有的則通過這三條管道侵襲其他組織器官。
最近幾年,豬呼吸道疾病愈演愈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豬場環境條件差,特別是空氣中氧氣含量低,正常空氣中氧氣濃度約為21%,對豬來說最低的氧氣濃度為18%。但密閉的豬舍中,低于18%的情況是很常見的,豬只能以增加呼吸次數來彌補氧氣不足的問題,這樣就增加了呼吸系統的負擔,抵抗力降低,同時有害氣體中的氨氣會損害呼吸道黏膜,使呼吸道黏膜對有害細菌的阻擋作用大大降低。
生物技術在養豬業的應用
豬在不同階段都有其最敏感的營養元素。如正常生長階段,豬的第一限制性營養是賴氨酸,而在斷奶階段,由于母乳與固體飼料差異很大,斷奶子豬有諸多的不適應,此時第一限制性營養不是賴氨酸,而是乳糖;母豬斷奶時,其目的是及早發情配種,此時的第一限制性營養是維生素E和淀粉,在哺乳期,母豬對賴氨酸的需要遠大于其他生理階段,因為纈氨酸可以促進乳汁分泌。
建立生物安全體系,實現和諧健康養豬
生物安全體系是現代養殖生產中保障動物健康的管理體系。因此,建立生物安全體系,盡量滿足豬的福利需要,尊重豬的自然習性,為豬群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和繁育條件,讓豬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生物潛力,應對一切可能的侵害,最大程度地取得優質高效的回報。動物要健康生存,自身的抗病潛力是基礎,生產管理體系是必備條件,營養、飼養是關鍵。增強豬的抗病能力、適應能力,發揮出生產潛力,生產出綠色豬肉,創造出更大效益就更顯得特別重要。
走有中國特色的養豬之路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創造并堅持的農家傳統養豬方式是我國農牧結合維持良好生態系統的主體,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豬、豬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但是,這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人豬親和的自給自足生產方式,卻未能達到養豬利潤最大化。20年前,西方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工廠化養豬方式傳入我國,最近10年得到了普遍推廣。洋豬洋法對迅速增加我國豬肉產量和養豬現代化功不可沒;但同時也帶來豬肉風味變差、豬病猖獗、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動物福利,堅持走農家傳統養豬方式與工廠化養豬相結合的中國特色養豬道路。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