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落有致的山腰,突然圍蔽說要建養豬場,可是村民未聞豬叫,見到的卻是每天進出拉著洋垃圾的大貨車。這家坐落在肇慶高要市白諸鎮布院村的院落,打著養豬場的名號,卻行處理洋垃圾之實,污水口直通附近千畝良田農用渠。
新快報記者調查發現,雖然該場地內垃圾處理設備非常簡陋,但已形成日處理洋垃圾百余噸的規模,所幸剛投產不久,污水還未對外排放。12月13日,在接到新快報記者舉報后,白諸鎮政府組織聯合執法隊查封了現場設備并斷了水電,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警告處罰,場內上百噸的洋垃圾運往高要市垃圾回收站進行無害處理。
Img360718940.jpg (117.93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2-12-18 09:07 上傳
村民投訴垃圾的標簽全是外文
高要市白諸鎮布院村位于廣肇高速白諸出口西側,附近區域不少都規劃為工業區。今年11月初,有人開始在離縣道約200米外的山林圍蔽搭建廠棚,而且全是用石棉瓦簡易搭建,頂上用黑色網膜圍蔽,從外面看不到里面的動靜。有好奇的村民曾上前詢問,對方稱是建養豬場,村民也就沒有在意。
然而,廠棚搭建起來形成規模的一個多月,村民并沒有聽到豬叫,而是每天看著一輛輛大貨車往里面運塑料垃圾。前段時間,連綿的陰雨天氣,上山的小路泥濘一片,大貨車無法進山只好停在路邊,雨水沖刷車廂內的垃圾,流出陣陣散發著惡臭的污水,更多的村民這才感覺到:這個養豬場有問題。
細心的村民還發現,這些塑料垃圾的殘余標簽幾乎都是英文、韓文等外文標簽。
就在村民擔心處理塑料垃圾排污會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時候,這家處理場的老板卻表示要擴建二期。
記者調查
垃圾堆如籃球場大小
12月13日,新快報記者來到高要白諸鎮布院村,根據村民的指引,記者沿430縣道來到一處上山路口發現,進山的路都用大石塊堆砌而成,并且有非常深的大車輪印,中間則不規則隆起,明顯看出是大貨車碾過的痕跡。
沿著山路步行約100米就可看到一個用石棉瓦圍蔽的簡易圍墻,一直延伸到山路深處約50米長,圍墻中間有個大門,從大門口望進去可看到左側有一個不小的垃圾堆,大門沒有上鎖,但里面縱深很長,從大門口無法看清里面全景。
記者嘗試走進大門發現,遠看不小的垃圾堆,還只是冰山一角,場內堆積如山的垃圾堆占地超過一個籃球場大小,堆放高度超過2米。整個處理場地占地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場內無論是工作區域還是生產區域,都只用石棉瓦和木材簡易搭建而成。
垃圾堆中,大部分是塑料制品和垃圾袋,其中夾雜著易拉罐、鐵絲、電子垃圾等。這些垃圾明顯經過壓縮,變成扁平狀,和村民所說的一樣,標簽上面全是英文、韓文等外文,沒有發現中文標識。
在垃圾堆后面有一部傳輸帶以及設有3個出口的粉碎機,十幾個工人正在用鐵鏟等工具將垃圾鏟到傳輸帶,再輸送進粉碎機里。在另一側則有修建了兩個水池,里面漂浮著泡沫和粉碎過的廢塑料等,臭氣熏天,池中的水已經變成深褐色,場內無任何污水處理設備。
記者從該場地通往附近良田的小門離開時發現,門口已經修建了一個超過300立方米的水池,里面鋪設了進水管和排水管,進水管另一端連接的是場內的污水池,排水管直接架設在良田的農用水渠上,池內流出的污水可以直接排入農用水渠,而水渠沿途則是千畝農田。
官方說法
發現較早未污染環境
接到新快報記者舉報后,12月13日下午高要市白諸鎮迅速組織公安、環保、工商等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隊,來到涉事場地內檢查。檢查中,執法人員發現場內堆放的垃圾超過100噸,從垃圾來源分析的確屬于進口洋垃圾,該場內沒有任何批準許可證件,無任何排污凈化設施,屬擅自偷建的洋垃圾處理黑窩點。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場內工人被勒令停工,負責人陳某被民警帶走調查。
隨后,環保部門現場出具了《環境保護現場監督檢查處理意見書》,并表示該建設項目未經環保部門批準而擅自建設,要求其立即停止生產;工商執法人員現場查封了水電和機器設備,并且責令相關負責人必須將堆放的洋垃圾運送到高要市垃圾處理廠進行無害處理。
“我記得這里原來申請建一個養豬場,好像是剛申請不久的,實在沒想到他們竟然拿來處理洋垃圾。”白諸鎮主管環保的副鎮長溫國強表示,洋垃圾對環境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絕對不會允許在轄區內建有污染的項目,此次幸好發現早,只開工約兩周時間,場內污水還未向外排放,經環保部門檢測,暫未發現對環境造成污染。
在對涉事場地查處后次日,高要市有關部門已對陳某等相關負責人進行警告處罰,并令其將場內洋垃圾運往高要市垃圾站無害處理。
來源:新快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