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123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飼料] “一號文件”聚焦農業 資本下鄉或臨調整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2-12-14 10:08: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周五,市場關于明年中央一號文件或聚焦農業經營體制的消息,讓A股農業板塊整體大漲近5%。連日來,圍繞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等問題下,農村政策將作何調整備受關注。

      隨著商業資本密集下鄉,“公司+農戶”已成為當前各地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之一。不過有學者認為,假如真如市場消息所言,即將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或將改變這一情況。據預測,政策的基本精神是堅持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等生產經營形式。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近日也表示,國家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但不提倡工商企業大面積、長時間直接租種農戶土地。

      著力避免土地非農化

      據透露,中央關于“三農”政策的相關調研工作于年中即已開始。近期,中央層面的會議密集釋放出農業政策變化的信號。

      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大量擁入城市和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商業資本大量進入農村,以土地流轉等形式進行農業經營。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農戶”原本是鼓勵公司和農戶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但往往公司成了這個模式的主導。“公司強勢,農戶弱勢,這使得雙方在利益分配上前者占大頭,農戶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也認為,現在資本下鄉某種程度上出現與農民爭搶收益的情況,這對農民不公平。而且農業龍頭企業拿了國家的補貼,但很多企業下鄉不是要搞農業生產,而是拿到農民的土地進行非農經營,這不利于農業發展。他表示,政策若要調整,主要是在農業生產領域限制資本,對于土地流轉,政策也應該支持土地在農民組織內部流轉。

      事實上,針對近年來資本下鄉并大規模租種農民土地存在的問題,中央政策精神的基調是不鼓勵甚至限制企業租地。韓長賦表示,應避免土地出現過多的非糧化和非農化。“企業應該帶動農戶發展而不是代替農民生產,應該把種養環節留給農民。”

      基調旨在提高組織化

      在“家庭聯產承包制”延續34年之后,個體農戶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越來越大,分散的耕作和經營方式使農業的機械化、集約化運作無法順利進行。

      李昌平認為,在發揮家庭機制作用時,應不斷地提高農民的組織程度。從保證糧食安全考慮,土地也不應向資本集中,而是由農民組建共同體,實行集約化經營,“既能保證體系內農民的糧食供應,又能向國家提供糧食,利于社會穩定和社會轉型,保證糧食安全。”

      目前,各地蓬勃發展的專業合作社就是村民共同體模式之一。自2008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0萬家,正成為現代農業的經營主體。在長春陳家店村,村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走上合作化的道路,400多戶農民成了合作社股東。村主任文業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合作社還與其他公司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合同實行浮動制。“如果不實行土地集中的合作社模式,一些公司不會把項目落到這里,另外散戶也爭取不到這些權利。合作社的優勢在于有組織,有對外談判的能力。”

      近期,政策層面不斷釋放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的信號。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12月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鼓勵發展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張曉山認為,政策是要在家庭經營體制穩定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家庭經營本身的技術、規模都要發展。“十七屆三中會會后就已確立合作社、農業企業、養殖大戶等多元化、多層次的經營,比如通過合作社辦公司,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總之要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這與過去集體化、人民公社不同,這是農民自愿加入或退出的組織模式。”

      張曉山認為,即使未來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也有約4億人在農村,這決定中國不可能大量出現像美國、澳大利亞那樣占地幾千公頃的公司農場,讓農民都成了農業工人。中國未來的農業還是以農戶經營為主。”

      安邦咨詢的一份報告也分析,為農業、農民提供金融、市場、咨詢、科技等公共服務,這將是中國政府推行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可著力點。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13:40,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远县| 共和县| 长兴县| 南开区| 延川县| 阳原县| 贵德县| 绥滨县| 富平县| 留坝县| 平江县| 高唐县| 天祝| 阿克| 深州市| 分宜县| 石阡县| 桃江县| 江川县| 东乡| 武汉市| 鹿邑县| 盘山县| 巴里| 深泽县| 大冶市| 长寿区| 南漳县| 福鼎市| 嫩江县| 旌德县| 沙雅县| 梧州市| 射阳县| 常山县| 东安县| 密山市| 安乡县| 扎鲁特旗| 环江| 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