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新希望集團的劉永好就要做“中國最大豬倌”,然而,五年過去了,新希望麾下的千喜鶴,年屠宰量還不到300萬頭。至今未能扭虧。而同樣是四川的,同樣是做
飼料的劉漢元,水產飼料做的是風生水起,銷量第一。可輪到豬料板塊,一年不過幾十萬噸。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那些資本大鱷難以實現其農牧帝國的夢想呢?
究其原因,是源于中國生豬生產認識上的十大誤區。
一、規模化誤區
說規模化是誤區,許多人不以為然。因為:
一直以來,飼料企業、
養豬企業、屠宰企業、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都在崇尚規模化養豬,而有些人恨不能把散戶統統滅了。由此,似乎疫病就沒有了、飼料就好賣了、豬價就穩定了、豬肉就安全了。然而,事實上并非此。而且這是一個大大的誤區。為什么說這是一個大大的誤區呢?
首先說疫病,現如今的養殖環境,歷史原因留下來的種種疫病我們不僅沒能有效消除,相反,流行卻越來越廣,而且越來越難控制、越來越復雜了。
歷史原因不用我說。而當前國內豬病越來越復雜的原因之一在于,只要有錢,誰都可以從外國引種,然而隨著國外良種豬的不斷引進,豬病也隨之傳入國內,以至“萬國豬病薈萃中國”。而規模豬場,基本都是洋豬種(杜洛克、長白和大約克,簡稱杜長大)一統天下。中國的養豬業成了萬國種豬的匯展臺,更是集萬國豬病之大成者。
特別是我國檢驗目錄里以前沒有藍耳、偽狂犬等疫病檢驗項目,導致這些在國外流行多年、我國原本沒有的疫病被大量帶入我國。而這都是大規模養豬惹的禍。
而動輒幾萬頭、十幾萬頭的的大型豬場,大疫面前毫無抵擋之力(忙不過來),而把疫病歸咎于散戶,是很不公平的。特別是,大規模養豬,豬只自身潛伏的疫菌,在不負責任的飼養員的“照料”下,稍微疏于管理就會形成交叉感染以及疫病暴發(弱豬得不到及時照料,免疫力低下)。
其次說規模。那么,萬頭以上出欄和一千頭出欄豬場哪個更有竟爭力呢?
萬頭以上豬場
優勢:采購成本低點,部分可拿到政府各種補貼。
劣勢:病情大增,藥費不少,料肉比較高點,有工資負擔,和雜費支出,管理難點。
一千頭出欄豬場
優勢與劣勢與萬頭豬場正好相反,經營方式可家庭養殖。
分析:
1.在同樣管理水平情況下,一千頭出欄豬場更有成本優勢、更有竟爭力。
2.高藥費和高料肉比,使萬頭以上豬場產出成本更高。
豬價已高位運行2年,現規模豬場大多產能大增,加上新建的,如果豬價3年低谷運行,個人認為首先應淘汰大豬場,特別是資金短缺的。
然而,目前養殖業是:養殖的,不懂技術,些微懂點技術的,不養殖。究其原因,養殖需要懂基建、設備、防疫、飼料、管理、繁殖、甚至獸醫等等。憑哪一樣,都可以賺養殖的錢,而且沒有風險。而規模養殖,表面看分工合作,應該沒有問題。然而,死不死豬等,獸醫、防疫說了不算。養得好不好,飼料說了不算。管理好不好(結果),飼養員說了不算。所以需要雇人的大規模養豬(超過1000頭/年),養殖成本要比個人(500-1000頭/年)高100元/頭。而個人中等規模,不過需要一種模式(可復制的安全養殖模式),就如成套設備的工藝流程(多工種合作)一樣,進行總體設計而形成的方案(優化組合、優中選優。它可以是一本書、一套方案。可是,可但是,但可是,有哪本書,敢說:按我的方法,保證賺錢?有哪一個飼料廠,設想提供“安全養殖方案”)
第三說豬肉安全。中國要想有100%安全的“大品牌豬肉”,必須“經營大規模、生產小規模”(這是最佳經營模式)。因為“經營大規模”(幾千萬頭“統一”、嚴格、規范化飼養管理)就能形成品牌(相反幾十萬頭豬相對于6億頭的市場而言也就是九牛一毛),而“生產小規模”,則是由于農戶為單位成本最低(沒有管理費)。然而,許多投資農業之企業巨虧(如艾格菲),就是因為投幾十億元搞大規模生豬生產(“大”規模生產,成本最高),而放之市場卻是九牛一毛,規模又太小(量太少)。所以,我們都知道“艾格菲養豬”,卻不知“艾格菲豬肉”。而終端豬肉沒有做成品牌,幾萬頭、幾十萬頭規模飼養也就與散戶沒了區別(不僅沒有定價權,還要受制于屠宰企業)。然而他卻不同于散戶的成本(土地租用、設備折舊、環保投入、經營管理、人工費用等成本太高),因此虧損是必然的。
而全國每年生豬出欄量是六億頭,企業耗盡財力自己養的那點豬,不過是九牛一毛,上升到食品安全來談,也太沒有頭腦了。更不要說穩定豬價、多賣飼料(自用才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