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黑豬是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的優質豬種,飼養量在當地曾占絕對優勢。1990年,五蓮黑豬榮獲山東省“金豬獎”第一名。從1998年開始,五蓮黑豬受到“洋白豬”的猛烈沖擊,一度瀕危。為保護這一優良地方品種,日照市畜牧部門對五蓮黑豬進行保種選育,并與日照港物業有限公司生態養殖園成立了日照地方黑豬繁育有限公司。經過基地選育,五蓮黑豬現已經發展到3000多頭。
山東“金豬獎”第一名
11月21日,筆者來到東港區南湖鎮報子溝村,村東坐落著日照市地方黑豬繁育基地。基地經理馬如鋒帶筆者參觀了展覽館,并講述了五蓮黑豬的起伏命運。
上世紀40年代,五蓮黑豬已經成為當地一個傳統的優良豬種。1975年起,五蓮黑豬開展有計劃的選育,到1983年基本形成了一個體質結構適于山區放牧和舍飼的豬種,該豬耐粗飼、抗病力強、生長快、產仔多、瘦肉率高,是深受農民喜愛的豬種,五蓮黑豬選育課題榮獲濰坊市科研一等獎。五蓮黑豬也被列為山東省四大母本豬之一。1990年,五蓮黑豬榮獲山東省“金豬獎”第一名。
1998年起,五蓮黑豬受到洋白豬的沖擊,飼養量逐年下降。2005年底,對五蓮黑豬的統計顯示,公、母豬僅存27頭和276頭。這時候,洋白豬大量進入中國,其中以杜洛克豬、長白豬、大約克夏豬雜交的“杜長大豬”為主,國內習慣上稱之為“洋三元”。洋白豬,因生長快、易飼養很快占據主導地位。
搶種“搶”回83頭黑豬
眼看著曾經的優良黑豬瀕臨滅絕,當地畜牧部門抓緊進行保護。2009年3月~4月,馬如鋒和日照市畜牧局生產科科長蘇循志、畜牧站站長王海洲一道開始了艱苦的普查。“兩個月的時間,我們跑遍了五蓮縣的洪凝、高澤、許孟、戶部、街頭、叩官、松柏、潮河等10個鄉鎮。只要聽說哪里有黑豬,我們立馬就開車過去。”馬如鋒說,普查的結果非常不樂觀,五蓮黑豬的數量已經非常少,而且有些因為雜交已經失去原有的特征。在調查的118戶208頭五蓮黑豬(13頭公豬)中,比較符合五蓮黑豬品種標準的有83頭(其中公豬6頭)。這83頭五蓮黑豬成為五蓮黑豬核心群,并按血統分為6個品系開展繁育工作。
用基因技術提純黑豬
原種場的管理非常嚴格,進門先要進行消毒,并穿上白大褂、鞋套,工人正在路上噴灑石灰水消毒。一排排整齊的豬舍,里邊衛生狀況也比較好,每天都要清洗豬舍。“這里喂豬已基本實現自動化,飲水、進食都有開關。豬渴了餓了就會自己觸動開關,避免了飼料的浪費。”馬如鋒說。
“從最初的83頭五蓮黑豬,現在已經發展到3000多頭,其中母豬200多頭。”馬如鋒告訴筆者,黑豬提純選育非常復雜。其后裔初生、21日齡、斷奶日齡、2月齡、6月齡、100公斤及繁育等不同時期都要進行繁育性能、生產性能、體貌打分、肉質性能的測定。對于基因測定,要分別取血樣,送到省農科院。目前產仔的已經都是第二代,對第三代也正在進行選育,挑選特征最明顯的。馬如鋒指著一頭豬說,“這頭豬的特征非常明顯,頭部有明顯的菱形花紋,這是五蓮黑豬的典型特征。”
黑豬耐粗飼生長周期長
“五蓮黑豬當初被洋白豬打敗,是因為生長周期比較長。養殖戶追求經濟效益,所以紛紛改養洋白豬。其實,生長周期長、耐粗飼,恰恰使得五蓮黑豬的肉質比較香。”
飼養方式上也有不同。洋白豬愛吃飼料,而五蓮黑豬,要用農村的土辦法養,“耐粗飼,尤其愛吃糠。我們一般都按70%的糠,加25%的玉米,再加些花生餅等其他料。不用成品豬飼料。”馬如鋒說。
當人們都在抱怨豬肉越來越沒有肉味的時候,這種黑豬肉又讓人嘗到了以前的味道。其價格自然也高出了不少,市場平均售價為40元一斤,是普通豬肉的4倍。價格雖貴,仍有不少想嘗嘗老味道的市民購買。市區已經有了幾個銷售五蓮黑豬肉的店,非常搶手。
馬如鋒告訴筆者,基地正在擴大養殖面積,明年準備擴大到300頭母豬,6000頭存欄,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種群,進一步提純選育。等種群穩定之后,將采用“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農戶共同致富。
基地下一步將進一步打造“五蓮黑豬”這一地方名優產品品牌,滿足人們追求天然、綠色食品消費的需要,通過五蓮黑豬產品的開發更加有效地保護地方優質種質資源,促進特色畜牧業的發展。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