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資本市場中,誰擁有著物資商品的分配權,就會想方設法把從物資商品的上獲得的利益最大化,作為大豆的主產區,美國擁有一定的主導權,然而卻依靠發布不實信息,誘發市場高價交易, 像一只黑手,從我國養豬戶手中偷走利潤。
2012年2月初,上一年生豬價格翹尾勢盡,進入了快速下午的通道,短短兩個月內,四月初,豬的養殖已經從高盈利 跌到盈虧平衡點之下,隨后進入了長達近六個月的低位震蕩期,與之相反的是,四月初,豆粕價格一路高歌猛進,豆粕價格的推波助瀾使得飼料價格爬高,豬料比屢 破新低,養豬負盈利越發不可收拾。
豬配合飼料中 蛋白質比重占有30%-35%,豆粕是蛋白的主要來源,蛋白飼料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像玉米等能量飼料一樣可以用其它作物代替。市場上豆粕價格的變化,通過 價格傳導鏈必然影響養豬的成本。今年年初,我國豆粕均價2950元/噸,三個季度后的10月,此價格最高攀升到4670元/噸,上漲58%。然而,此高價 并沒有維系多久,11月中旬既下降到了3800元/噸左右。豆粕價格維持高位時,價格傳導至養殖環節,能夠增加每頭豬的成本50元左右,對養殖戶無疑是雪上加霜。
豆粕價格十月攀到最高點后,馬上回調,回調幅度大而快,說明此前豆粕價格存在炒作因素,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達到80%以上,價格與國際市場行情變化緊密 相連,特別是主要進口區域美國跟南美。年中時,美國主要大豆產區出現旱情,市場甚至聲稱此為“50年不遇的旱情”,美國農業部適時發布數據,將本國與南美 的大豆預估產量大幅下調。引發市場的投機行為,抬高對國外采購商的議價砝碼。事實上美國與南美的大豆產量并沒有大幅減產,國外大豆采購商再次被坑了一把。
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重復上演著謊言與利益的老套劇情。2004年初,正值中國大豆需求倍增之時,中國大豆采購代表團赴美進行采購,國外大豆出口商大量 散布虛假需求信息,美盤基金肆意拉高美盤價格,中國大豆采購團簽下高價進口合同,購買了大約300萬噸的大豆后離開美國,整個國際市場大豆價格隨即暴跌, 最高下跌了125美元/噸。
來源: 阿里巴巴農業頻道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