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發展生豬養殖,卻又苦于沒有足夠的場地,南漳縣九集鎮馬家洲村村民張農民想出了利用籠子立體養殖的辦法,并且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今年60歲的張農民以前是武漢協和醫院的一名醫生。2004年,因意外造成腿部骨折,病退后,就回到老家南漳縣九集鎮馬家洲村開始搞生豬養殖。前兩次因豬瘟病發作,投入的10多萬元積蓄打了水漂。
執著的張農民又找朋友借了兩萬元錢,打算從頭再來。可是,張農民卻只找到了一個600個平方米的地方做養豬場,最多只能養幾十頭豬。
張農民:“在這個資金不是很湊手的情況下,我在想,人家養雞子用籠子養,養兔子用籠子養,養豬子可不可以用籠子養呢?”
張農民嘗試著用籠子分上、中、下三層,疊加在一起,實行立體養殖,豬欄占地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張農民:“經過幾次大的改進,比如喝水,喂料啊、出糞啊,怎樣讓人更方便,豬子住得更舒服。幾次改進后, 2010年10月正式獲得專利權。 ”
目前張農民一共建有三棟豬籠子,他采取仔豬、壯豬、育肥豬混合養殖的方式,這樣可存欄700頭左右,三棟籠子可達到年出欄1500頭左右。就這樣,張農民在這個僅600平方米的地方,年可出欄肥豬1500頭,實現利潤30萬元。
張農民:“目前正打算挨著母豬欄再建一個1400平方米的育肥欄,大概要準備蓋四排豬籠子,可以達到我理想的狀態,全自動喂料,全自動出豬、全自動出糞,全場能喂3000頭豬子,只要兩個人就行了。”
來源:襄陽廣電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