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丹毒(關節型)的臨床診治分享
來源:《今日畜牧獸醫》 作者:劉玉良
一、發病情況與診治
南陽唐河某50頭基礎母豬場,斷奶十多天的小豬陸續出現發燒( 41.5℃),臥地不起,跛行,跗關節、膝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紅腫等癥狀。隨后保育舍和育肥舍都有個別豬出現此癥狀,按關節型鏈球菌病治療效果不佳,仍高燒不退,用退燒藥后體溫出現反復。此病幾天時間內連續出現1 0多例,筆者現場診斷為疑似關節型豬丹毒。
二、實驗室細菌學診斷
病豬耳靜脈血液接種于鮮血瓊脂培養基,接種后置37℃培養箱中24小時,發現有細小菌落出現,涂片做革蘭氏染色,鏡檢看到散在或成堆的細小桿菌,屬G+菌。
三、臨床癥狀
10 kg左右的豬先發,然后保育和育肥豬出現發病癥狀,1窩出現1~2頭,體溫突然升至41.5℃以上,四肢僵硬,關節熱、紅腫,行動不便,眼睛清亮警惕(示病癥狀)。
四、治療預防
1.藥物治療,所有發病豬肌肉注射青霉素,1天2次,每千克體重4萬IU。第2天治療如第1天,第3天一切正常。注射過2次青霉紊后,患豬溫度降到正常390C左右,活動基本正常,開始吃料。本文來自豬場動力網。
2.大群預防,阿莫西林+中藥拌料,連用7天。然后全群接種豬丹毒一肺疫二聯苗2頭份。豬場穩定未再有新病例出現。
3,加強管理,注意通風降溫,提高豬群的免疫力,2—3天消毒1次。
五.診治探討
1.本病主要發生在夏、秋季節,7-9月份最多發。從發病豬的日齡來看4—6月齡的豬最多,占56%,1~3月齡占29%。
2.常見豬丹毒有三型:敗血型、疹塊型和慢性型。其它豬病引起的關節疼痛,一般豬體溫不燒或者低燒,不會出現42C左右的高燒。
3.豬丹毒往往會引起豬高燒42℃左右,遇到豬高燒不退時,一定要考慮到豬丹毒,夏季豬暴發“高熱病”常有豬丹毒的參與。
4.此病的特效藥就是青霉素,青霉素半衰期短需4個小時肌注1次,每天2次。豬的體溫、活動、采食等正常后,還要繼續注射2次,以防復發。及時接種豬丹毒疫苗,是控制此病流行的最好辦法。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