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記者走訪了曾有名的“養豬村”,號稱福清“第一養豬村”,如今它已順利轉型。
豬欄全部拆除完畢,村中空氣清新、溪水清澈。村民林傳旺承包的260畝土地已種上了西芹,大棚農場主蔣人戶正在種植草莓……這是記者近日在福清龍江街道東南村看到的情景。該村曾是有名的“養豬村”,號稱福清“第一養豬村”,如今它已順利轉型。
養豬村“臭”名遠揚
東南村有南窗、塘東、趙厝底3個自然村,共有村民5000多人。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村民們看到別人養豬掙錢,紛紛建起豬圈養豬。隨著豬肉價格上漲,畜禽養殖隊伍和規模不斷擴大,畜禽養殖場一度達到99家,其中養豬場就有87家。到了2000年,該村存欄生豬量達到10萬頭左右,成為福清“第一養豬村”。
靠養豬,村民們增加了收入,蓋起了樓房,但養豬也給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養豬場產生的污水使村里的主干渠水黑如墨,全村臭氣熏天。“在大真公路上都能聞 到村里的豬便味。”一位村民回憶,那時候,村民都不敢碰溝渠里的水,村里到處是豬糞便,耕地全部富氧化,飲用水受到嚴重污染,村里一年到頭蚊蠅肆虐,東南村因此“臭”名遠揚。
從1998年起,福清對東南村養豬污染進行整治,敦促50多家養豬戶建起了簡易沼氣池。2008年,福清又把東南 村列入龍江流域第三期畜禽養殖場拆除范圍,對該村畜禽養殖場進行全面拆除。“在政府的號召下,村民們主動拆除了養豬場。”東南村黨支部書記趙庭貴說,為了改善環境,2008年該村下決心轉變發展方式。
拆除豬舍 發展轉型
“我的西芹到明年春節就可以采摘了。我當了13年菜農,以前豬大便把什么味道都蓋過去了,菜很難賣掉。”村民林傳旺說,如今養豬場已拆除,他很看好西芹銷售行情。
林傳旺說,以前,東南村環境污染很嚴重,田里要灌溉,需要打機井,農業生產成本很高。拆除養豬場后,環境慢慢改善,村民開始發展現代農業。這兩年到該村 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多了起來,不少人都種植了草莓、萵苣、西瓜、西芹等經濟效益好的農作物。“東南村拆了豬舍之后,投入10萬元整治主干渠,現在可以直接用主干渠的水灌溉。”來自廣西的蔣人戶夫婦說,去年,他們來到東南村,承包了東南村靠近大真公路一側的18畝地,種植草莓和西瓜。一年來,收益還不錯,他們 打算繼續承包下去。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