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讀食堂的泔水用來喂豬、豬糞用來種菜,豬肉、蔬菜又提供給食堂,這是盤龍區教育局勤工儉學基地形成的校園循環經濟新模式,老師和學生自己鋤草、澆水、拔菜,既能學習又能吃上放心菜。
未標題-1.jpg (177.18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2-9-10 08:47 上傳
幾名學生在收割韭菜
在盤龍區鼠街小學,校園背后有一塊綠油油的菜地,種著茄子、辣椒、白菜、玉米等時蔬,菜地旁是豬圈和雞舍……這是盤龍區教育局勤 工儉學基地鼠街小學分點。老師學生自己種菜,自給自足,既體會了勞動帶來的愉悅,又節約了成本,吃上了放心菜。如今,盤龍區勤工儉學養殖基地已形成網狀覆 蓋農村學校,建立了校園循環經濟新模式,在昆明勤工儉學基地建設上豎起了樣板。
盤龍區現有山區學校校點分散、辦學條件差異大、遏制學校 發展的因素復雜,如何實現城鄉均衡教育成為主要問題。為盡快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提升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保證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穩定,落實學生控輟保 學,盤龍區教育局摸索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勤工儉學活動,在農村中小學確定了“建設一塊勤工儉學基地,辦好一個食堂,救助一批家庭困難學生”的目標,有 力推動了農村學校的快速發展。
1年省下10萬元肉錢
鼠街小學是盤龍區教育局勤工儉學基地的分點之一。如今,小學生自己種蔬菜、養豬養雞,基本實現蔬菜肉類雞蛋自給自足,解決了山村小學生和老師的伙食問題,每年可節省10余萬肉錢開支。
走進鼠街小學,中午11點20分正是學生們的午飯時間,操場上學生們拿著小碗在排隊打飯。這天的伙食有西紅柿炒雞蛋、腌菜炒肉、炒洋芋片和胡蘿卜排骨 湯,香氣四溢。“每天都有肉,至少是兩菜一湯,一葷兩素。前一晚我們就會和學生們一起把菜摘好洗好,就連腌菜都是學生和老師一起腌的。”李云霞老師一邊給 孩子們打飯一邊對記者說。菜地在教學樓后面,園子里韭菜、青菜、南瓜、青椒等時蔬應有盡有。“四五六年級孩子每周有3次勞動教育課,老師會帶著孩子們鋤 草、澆水、拔菜,吃不完的菜用來做腌菜。我們種的蔬菜75%自給自足了。”張建福校長介紹,除了午餐和晚餐,學校還有營養早餐,自己養殖的土雞蛋、雞湯米 線……每名學生每頓只需1元5角至2元,學校每天能省900元左右,1年就能省1萬多元了。
“勞動辛苦嗎?”“不辛苦。”“種菜好玩 嗎?”“好玩。”五年級的小男生孫安杰和同學們得意地說:“種菜對我來說就是小菜一碟。”鼠街小學2010年開始養殖豬和雞,去年養了43頭豬,80%滿 足學校的肉類供應,今年以來養了20頭豬。“20元左右的成本價,市場上要28元到30元,每年可以節約肉錢10萬元左右。”張建福介紹,這些蔬菜和肉類 基本能滿足全校218名學生和16名老師的伙食,“學校70%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學校里的伙食比家里要好得多。”
勤工儉學基地全覆蓋
盤龍區教育局勤工儉學的總基地雙哨中學養殖場,是云南省中小學勤工儉學生產實踐示范基地。由專門人員養殖的豬和雞會調往龍泉小學、小河中學、小河中心學 校、雙哨中心大擺分校、阿子營大竹園小學等偏遠貧困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校,實現了盤龍區農村學校勤工儉學基地全覆蓋。基地現有勞動山地280畝,雞舍和圈雞 活動場600多平方米。
在雙哨中學養殖場,豬圈和雞舍分開,統一規范的豬圈干凈整潔,飼料房、母豬產房、種豬舍等分門別類。“所有豬的 喂養、打針、交配、接生都由我們的模范飼養員楊翠珍做。因為規范化飼養,養殖場的豬長得很好,最多的一次下了20多只小豬仔呢!”負責人李興榮老師說,一 般四五個月,豬就可以出欄配送到學校。目前,整個基地共有146頭豬,其中有97頭存欄仔豬,正準備配送到各所學校勤工儉學點。
養豬場下面有5個雞舍,2600多只雞,飼養員肖琴花和呂紋鳳正忙著收蛋。“這些雞每天產蛋1500個左右,都是土雞蛋。”肖琴花說,她們每天給上千只雞喂食、清潔、消毒、收集雞蛋。雞在這里飼養3個月左右,經過雛雞脫溫、消毒清潔后,才可以配送給各所學校。
盤龍區雙哨中學勤工儉學養殖示范基地的建立,對全區農村學校養殖及區域農村農民勞動技能培養起到了極強的輻射作用。依托勤工儉學基地,學生還能學到養殖 種植技能,回家便可以成為“科技示范員”。學校勤工儉學基地的仔豬也成為當地村民主要的豬種來源。“一個基地統一養殖達標后,配送到分基地學校飼養,基地 為龍頭帶動一批寄宿制學校勤工儉學基地,這種勤工儉學基地建設模式,在昆明既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摸索。通過實踐,這種模式已得到了領導、專家、學校和百 姓的認可,成為了新經驗、新模式,豎起了樣板。”盤龍區教育局勤工儉學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陳永華說。
帶出校園循環經濟新模式
盤龍區是昆明的核心主城區,托管了滇源和阿子營街道辦事處之后,全區的農村面積增加,農村學校也多了起來,而且校點分散,辦學條件不好。如何均衡教育發展,改善農村學校的條件?
“勤工儉學基地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徑。”不少人這樣認為。
如今,盤龍區山村中小學已真正做到“建設一塊勤工儉學基地,辦好一個食堂,救助一批家庭困難學生”。各所學校形成養豬、種菜、辦好食堂,建設校園循環經 濟新模式。餐餐有鮮蔬,頓頓有肉吃,食堂的泔水用來喂豬、豬糞用來種菜,豬肉、蔬菜又提供給食堂,形成一種生態、環保的良性循環,既節約了成本,又實現了 可持續發展。
在充分滿足師生需求的情況下,部分農產品還給學校帶來了收益。學校用收益資助或補助水源保護區貧困學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還用于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購置現代化教學設備,推進教學現代化。
實習記者董宇虹 記者楊雪煌攝影報道
來源:昆明日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