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秸稈生物飼料技術,絕對不是新名詞,早在1989年我國農業部就將氨化秸稈技術列為重點推廣的10項實用技術之一。2001年3月,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更被列入國家“十五”重點推廣50項技術第三十七項。在全世界范圍秸稈壓塊飼料、生物秸稈蛋白飼料內都是主流,而我國發展秸稈更有著無法比擬的資源潛力,我國農業秸稈玉米稈、水稻稈、麥稈、油菜稈、花生禾、甘薯藤等每年產量7億多噸,為滿足我國非糧型養殖業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農作物秸稈粗纖維含量高,難以被動物消化吸收,可利用養分少,適口性差,在飼料分類學上歸為粗飼料,所以好長時間不被重視,甚至大部分被扔棄或胡亂燒掉,難以產生經濟效應,秸稈生物飼料技術就由此誕生,它的關鍵就是把利用率不高的粗飼料轉化為利用率高的精飼料,為此在研發時,引入歐美先進生物技術培育出,在自然條件下能迅速繁殖并高效分泌纖維分解酶系的工程菌,利用這種特殊的工程菌,在霉菌、擔子菌、細菌及相關化學物質的綜合作用下,進行一系列的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對秸稈的物理、化學性質進行了革命性的顛覆,使其所含的粗纖維降解為動物容易消化吸收的單糖、雙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質,從而提高飼料的消化吸收率。
同時,在秸稈生物處理過程中還產生并積累大量營養豐富的微生物菌體蛋白及其它有用的代謝產物,如有機酸、醇、醛、酯、維生素、抗生素、微量元素等,使飼料變軟變香,營養增加,并含有多種消化酶、多種未知促生長因子,能增強動物的抗病能力,刺激其生長發育,有些代謝產物對飼料還具有防腐作用(如乳酸、醋酸、乙醇等),能延長飼料保質期。成功解決了秸稈可利用養分少,適口性差的缺點。
生物飼料的概念是近十幾年才提出的,對其定義和內涵的認識隨著科學和實踐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廣義上,生物飼料應該包括除人工合成的添加劑以外的所有飼料或原料。早期有人提出生物飼料應包括一些新型的蛋白和能量飼料來源,如秸稈、羽毛、昆蟲蛋白等[2]。但現在所說的生物飼料一般是指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為對象, 以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發酵工程等高新技術為手段, 利用微生物工程發酵開發的新型飼料資源和飼料添加劑。
該貼已經同步到 普愛飼料集團的微博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