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淮安,搜尋總理以外的古跡,首先要拜訪的便是那位演繹了十面埋伏的韓信大將軍。<br>韓信在淮安的遺跡無非就是當初落魄時的垂釣之處,而對于那時的韓信,我佩服的不是他那種能忍胯下之辱的所謂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人韌性精神,而是他那時的理智!<br>試想一下,如果那時的韓信不去忍胯下之辱,那他就沒有了成為大丈夫的機會,同樣,如果韓信以后沒有成為大丈夫,而韓信到頭來仍舊是一個懦夫!<br>而后來成了大丈夫的韓信卻又死在一介女流呂稚之手,又同樣表現出了其不理性的一面,試分析成了功高蓋主的大丈夫后的韓信,面前有兩條路可以選擇,或者謀權篡位取而代之,或者就是君王再無所賜只有賜死,韓信有許多次機會可以選擇,但是最終是選擇了后者,真的是咎由自取,成也理性,敗也理性!<br>正如某位史學家所評:自古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里沒有什么道理可講,它反而體現的是一種理性的公正。成敗在乎理性,而不是君子與小人的善惡評判,從某種意義上講,成功者往往是理性強者的小人,失敗者則恰恰是理性弱者的君子,厚黑之說不過是表面直觀的絕對,其實這世上哪有什么君子或者小人,有的只是理性認知的強弱而已。<br>面對自己的未來,真的應該是“該出手時就出手”,歷史不相信眼淚,更沒有借口,轟轟烈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br>
<br>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