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iwenjing 于 2011-9-30 08:47 編輯
細菌耐藥性產生機制與應對措施
王文杰 杭州伊杰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細菌耐藥性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超級細菌”的出現使得減少耐藥性問題變得勢在必行。下面就將細菌耐藥性產生的機制以及應對措施作一些闡述。 1 細菌耐藥性產生機制 細菌可以通過改變自身的生物結構和代謝方式來適應抗生素的壓力。研究發現細菌主要通過產生各種使抗生素失活酶類,改變藥物作用靶位和細胞膜透性以及抗生素主動外排泵這些方式來適應內環境。 細菌會產生使抗生素失活的酶,如β-內酰胺酶、頭孢菌素酶可以水解青霉素和頭孢類抗生素。 細菌通過自身生物膜結構來改變藥物作用靶位和細胞膜通透性,從而使得抗生素無法進入細胞內并達到作用靶位而發揮抗菌效能。這類耐藥機制是非特異性的,主要見于革蘭氏陰性菌。 細菌的另外一種導致細菌非特異性耐藥的機制是細菌主動外排泵的存在,可以將進入細菌體內的藥物泵出膜外,從而逃避抗生素的作用。主動外排系統由于能特異地將進入細胞內的多種抗菌藥物主動泵出細胞外,導致細胞獲得耐藥性。 以上只是一些常見病原菌的耐藥問題,這些耐藥現象并非孤立存在的,臨床上可能會遇到多種耐藥菌或多種耐藥機制并存的復雜感染問題。另外在臨床實踐中,隨著感染病原菌的變化和變遷,新的細菌耐藥問題也會不斷涌現。 2 耐藥基因的傳遞 細菌在產生耐藥性后可以通過由染色體介導,通過自發突變,將耐藥基因垂直傳播給子代細菌,同時在機體免疫力低下和抗生素選擇壓力下,會導致耐藥菌的富集生長,引起耐藥菌感染。獲得性耐藥常通過接合性質粒、轉座子、整合型噬菌體進行水平傳播。近年來,有關細菌耐藥基因傳播機制的研究中,整合子系統越來越受到關注。 3 細菌耐藥的應對措施 當前在畜牧養殖業引起細菌耐藥的主要原因是給藥濃度低,給藥時間短,藥物的針對性不強。細菌產生耐藥,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即耐藥突變菌株產生并獲得選擇性富集生長。細菌耐藥突變屬自發突變,頻率在106~108之間,如機體免疫力正常,很容易將其清除,只有在機體免疫力低下和抗生素選擇壓力,會容易導致耐藥突變菌的富集生長。 目前我們的給藥方案多基于抗菌藥的MIC(最小抑菌濃度)值制定的,而體外MIC測定時,使用的菌量為104~105CFU,很難選擇到耐藥突變菌。但機體感染部位的菌量遠大于這個數量級,造成相當耐藥突變株被選擇出來,造成耐藥菌的富集生長?,F在國際上引入了抗菌藥的防突變濃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的概念:即能防止耐藥突變株被選擇性富集生長所需的最低抗菌藥物濃度(Drlica K. 2003)。MPC與MIC的比率稱為抗菌藥的選擇指數(selection index,SI),SI值越大,說明抗菌藥防突變能力越低,反之,MPC與MIC值越接近,即SI越小,抗菌藥的防突變能力越強。因此MPC值和MIC值一樣,是評價抗菌藥藥效學的一個很有價值的參數,并且可指導臨床合理用藥。MPC和MIC的具體關系如下圖所示:
圖片1.jpg (12.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9-30 08:42 上傳
根據MPC的理論,通過選擇更理想的藥物(SI值?。?、調整劑量方案、聯合用藥等可以減少耐藥突變菌株的選擇性富集生長,降低耐藥率。在生產實踐中就體現在使用低劑量的抗生素會更快的造成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如抗生素作為保健藥在日常管理和 飼料中添加,給疾病的防控埋下了隱患。 在治療用藥上應以細菌培養和藥敏的結果為依據修改治療方案;根據抗生素藥理、藥代的特點以及目標病原菌的不同,選用合適的抗生素,確定合理的給藥時間和給藥期間;使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時,要防止細菌尚未完全清除的情況下過早的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家會采取相關措施來規范抗生素的使用,從而為我國新型綠色養殖模式的開展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