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動物福利越來越關注,公眾對母豬的淘汰過程、死亡率和壽命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密西根州立大學(MSU)的州養豬專家Ronald O. Bates在最近一期《MSU養豬季刊》(第4號第13卷)上利用日本的數據講解了這些問題。
簡介越來越多的人對養豬生產中的動物護理和畜舍條件提出質疑,美國的種豬群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母豬生產壽命即使一個經濟指標也是一個福利指標,關于這個指標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從PigChamp[size=-1]TM軟件數據共享(圖 1)來看,美國種豬群的淘汰率和死亡率自2003年以來均呈上升趨勢。
由于種豬群管理與畜舍條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養豬生產者也將需要對自己的管理規程進行檢視,并采取改進措施,改善種豬群的管理。 ![]()
圖 1. 美國母豬的淘汰率和死亡率
(來自PigChamp數據共享)
淘汰率與死亡率由于業內人士和一般社會人士都在關注養豬生產系統當中的動物福利情況,因此母豬壽命已經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這方面,母豬的淘汰率和死亡率顯示具有重要意義。最近日本的一項研究對養豬業的一個大型數據庫進行了分析,確定了后備和經產母豬群的淘汰率和死亡率(Sasaki和Koketsu,2008)。這個數據集包括105個豬群當中65,621頭母豬的數據。后備母豬定義為已進入豬群但還沒有分娩記錄的母豬,經產母豬為至少有一次分娩記錄的母豬。年度淘汰率和死亡率分別為33.8%和3.9%。 后備母豬后備母豬平均淘汰日齡為333.4天,而平均死亡日齡為294.7天,遠低于淘汰日齡。在死亡后備母豬當中,33至50周齡的死亡率有所增加。這段時間相當于從剛剛轉進種豬群到臨近第一胎分娩這段時間。 母豬經產母豬平均淘汰時間是分娩后61.3天,平均死亡日期是分娩后55天。平均淘汰胎次是4.3,而平均死亡胎次是3.2。產后前兩周死亡率呈增加趨勢(圖 2)。此外,母豬年齡越大死亡率越高。 ![]()
圖 2. 分娩后的死亡率
(來源:Sasaki和Koketsu,2008)
討論該研究顯示,后備母豬在轉入種豬群時以及初次分娩時死亡風險上升。經產母豬死亡率上升的情況則發生在產后一兩周當中。
本研究揭示了母豬死亡風險升高的時間,指示了為了改進動物護理哪些管理計劃需要檢視。應該檢查后備母豬轉進種豬群的管理過程,并采取適當改進措施。需要對后備母豬轉入種豬群后的管理進行評估。評估當中需要考慮,這段時間的營養是否適宜,以便后備母豬分娩時既不過肥也不過瘦。初次分娩時,應對后備母豬進行例行評估,必要情況下需采取改進措施。
經產母豬分娩階段死亡風險最高。一定要通過妊娠階段的管理讓母豬在分娩時達到最佳的體況,這樣就不會因為體況問題(過肥或過瘦)影響母豬圍產期的表現。此外,環境溫度管理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夏季應給母豬提供降溫,冬天也應維持適宜的室溫。此外,還應經常檢視分娩階段的管理。 結論在特定的階段后備母豬和經產母豬死亡風險會升高。要對這些關鍵階段的管理規程進行檢視,以便為后備母豬和經產母豬提供最佳的管理。改進這些關鍵階段的管理可降低母豬死亡的風險。 參考文獻Sasaki, Y. and Y. Koketsu. 2008. Mortality, death interval, survivals, and herd factors for death in gilts and sows in commercial breeding herds. J. Anim. Sci. 86: 3159-3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