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鯽魚的一種代謝障礙綜合癥“大紅鰓”的防與治
江蘇鹽城是國內鯽魚養殖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隨著鯽魚密度的增加、水質的惡化,鯽魚的疾病也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而鯽魚的“大紅鰓”是繼暴發性出血病、孢子蟲后鯽魚的又一“新”病。從近幾年發病情況來看,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由于鹽城區域內養殖情況復雜,該病在防治方面遇到了困難,出現了反復用藥難斷根和治療易反彈的情況,下面筆者就這種疾病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
1疾病流行情況
該病流行的時間是5月下旬到6月下旬,也有少量發生在9到10月。發病對象為50克~150克的2齡鯽魚。發病的癥狀是:前期魚體體色發黑,少量病魚在塘邊漫游,前期病魚死亡量少,且鰓絲腫脹。如果未及時進行藥物控制,到發病中期,病魚鰓部通紅,揭開鰓蓋,可見明顯的鰓絲滲血,解剖魚體可見肝膽病變,即肝腫大,肝組織充血,膽囊變大等。此階段死亡量劇增,是前期的10-50倍,到后期,該病又表現為鰓絲發白,內脹器官萎縮,并伴有腹水。感染該病后,鏡檢發現鰓部也常有較多指環蟲寄生,鰓絲黏液也較多。整個發病期長達15天左右。
2病因分析
2.1水質惡化
對于發病的魚塘進行水質檢測,各項指標均在安全范圍內。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在發病前,60%的池塘進新水,進水后3天內表現出該病的前期狀況,由于該養殖區域屬于灘涂養殖,鹽度較內陸淡水偏高,所以認為該病可能與水體鹽度變化有關。
2.2殺蟲藥的大量使用
由于有些“大紅鰓”的鯽魚鰓部常有寄生蟲寄生,故而在治療時有常采用殺蟲藥。但殺蟲藥的使用后,僅能治療痊愈少部分“大紅鰓”。今年發生的“大紅鰓”大多未能通過殺滅指環蟲而痊愈。同時大劑量使用一些殺蟲藥物對鯽魚鰓部、肝膽腎等代謝器官影響也是比較大的,甚至會加重疾病的發生。
2.3營養方面
發病前期,病魚攝食量并未象其他疾病一樣出現攝食量下降。同時,大多養殖戶反映攝食量大的魚塘,發病的概率更大。由于這個時期的的池塘水溫是成逐步上升的,溫度增加,攝食增加,器官代謝加快,而當魚體代謝器官(如肝、膽、腎、鰓等)出現病變受損時,則引起魚體的代謝障礙,最后導致發病。
2.4抗生素等原料藥濫用
該病發生對象為50克~150克的2齡鯽魚,在魚種養殖階段,普遍使用預防孢子蟲類原藥,長期大量使用這些藥物(特別是原藥)對魚體代謝器官的損傷更大。
3疾病的預防及治療
本病如能積極的采取預防措施可大大降低疾病發生率。預防措施包括:①魚種下塘前,應提前將塘內水位提高,5月后避免大量進水;②使用殺蟲藥(主要是驅殺孢子蟲和指環蟲的藥品)后,及時內服調理內臟器官的產品(如應激寧Ⅲ型、護肝素等),對器官進行修復和調節,也是就是通常所說的“病后護理保健”。③飼料的投喂不可波動太大,在加料的過程中要緩加料,慢投料。切忌加料過快、過急。
該病發生后并沒有特效藥,不可把偶然用藥成功當成慣用處方。根據筆者在一線的調查和用藥,現將治療方案總結如下:①發病后停止一切抗生素類治療藥物,先用消炎藥和器官修復劑。具體用藥為:每1800~2000斤魚體重,用應激寧Ⅲ型150g(或者用護肝素200g)拌料內服,連用3天。②內服藥餌的同時,進行水質調節,主要使用解毒產品,如水質保護解毒劑或爽水解毒劑(500~1000 kg/畝·米)或凈水解毒劑(350~450 ml/畝·米),切忌使用刺激大的消毒藥和殺蟲藥。③用藥第四天配合抗生素和肝膽治療劑、維生素C進行混飼投喂,具體用藥為:每1800~2000斤魚體重,用達克菌200g+應激寧Ⅲ型150g(或者用護肝素200g)+強穩西25g拌料內服,連喂5天。病情可明顯控制。④第五天使用碘制劑(如菌毒消,每500ml全池潑灑3到4畝/米水深)進行消毒,視病情可隔一天再使用一次。
任何一種新病的出現,必先能夠掌握其發病周期和癥狀,以及在實際用藥中總結的經典處方,找到發病原因,從根本解決問題上每個從業者的責任和義務。綜上所述,爆發這種區域性的病情,要對可能引發該病的因子進行分析,那么這種病其實就是一種應激性代謝障礙綜合癥,其表現在鰓部,根源卻在魚體本身。所以不管預防還是治療,應抓住根本,用對藥才是關鍵。之所以這種病難治,是由于用藥方向不對,延誤治療時機,導致越來越嚴重。總之,這種代謝障礙導致的大紅鰓,應該引起重視,也要積極去預防和控制,讓養殖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下去。
唐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