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仔豬拉稀就用消炎藥
有些養豬戶總認為仔豬拉稀就是有腸道炎癥,馬上就會用上消炎藥。這種錯誤的做法在很多農戶養豬中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規模豬場也常發生。如筆者曾經見到一養豬戶,他的仔豬由于球蟲病引起拉稀,他用了大量的消炎藥仍不見好轉,當筆者告訴他用滅球蟲的藥驅蟲時,他很驚訝地說,沒聽說過豬得球蟲病。也有一些養豬戶因為用了大量的消炎藥之后,造成藥物殘留過多。發生中毒或僵豬。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治療仔豬拉稀之前,弄清導致仔豬拉稀的原因。仔豬拉稀大體可以分為:細菌性拉稀、病毒性拉稀、寄生蟲性拉稀、消化不良性拉稀、營養性拉稀、霉變飼料引起的拉稀、季節性拉稀、條件性拉稀等。在治療時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分別對待,如細菌性拉稀(如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黃痢、灰白痢等)則要抗菌消炎;病毒性拉稀(如輪狀病毒、豬瘟病毒引起的拉稀)則應重在免疫注射、抗病毒;寄生蟲性拉稀(如球蟲病等)則要驅蟲;消化不良性拉稀則應健脾開胃,助消化;營養性拉稀就要降低營養標準.減料飼養,給予宜消化利用的蛋白型飼料等;霉變飼料引起的拉稀(如飼料發霉、飼料中某一種原料發霉等)則應停止飼喂此飼料或飼料中添加脫霉劑等:季節性拉稀如果是在冬天則應該在保暖的基礎上治療拉稀,如果夏季則應在清熱解暑的基礎上治療拉稀;條件性拉稀,如新運來的仔豬因受驚嚇或環境改變、飲食不當而拉稀,可用玉米、高粱各半,炒熟甚至有點微炒糊,一頭仔豬喂給100克左右,一般吃了一次,就能停止腹瀉。
誤區二:仔豬拉稀就用補藥。
指望仔豬馬上就能恢復有些養豬戶很擔心仔豬拉稀,一旦發現仔豬拉稀就很著急,就希望有什么靈丹妙藥能馬上治療好仔豬拉稀,所以一發現拉稀就用一些抑制胃腸蠕動的藥物。加上大劑量的抗生素或者磺胺類藥物進行注射。結果是打完針小豬不拉稀了,但是肚子卻大起來了,而且全身發紫造成死亡。其原因就是仔豬胃腸內異常發酵產生的毒素沒有及時排出而被吸收。實際上仔豬拉稀是身體排瀉有毒物質、保護機體的一種本能反應,是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的。只有排除胃腸內毒素,再用藥才有療效。仔豬腹瀉最好是采用口服給藥的方式(如口服慶大霉素等),根據病因選用適當的抗菌藥、吸附劑、助消化藥物,往往效果更理想。本文來自豬場動力網。另外治療腹瀉一個很重要工作是及時補液。大部分豬拉稀死亡原因是脫水死亡。因此,在治療拉稀的同時,選擇適當的補液方式補液尤為重要。可以采用讓豬自由飲用口服補液鹽的方式,對于脫水嚴重的個體可以用氯化鈉或葡萄糖氯化鈉溶液進行腹腔或靜脈注射。
誤區三:水腫病是由喂配合飼料而引起
筆者在下鄉時候同養殖戶談起仔豬水腫病時。一些仔豬發生過水腫病的養豬戶曾錯誤地理解水腫病是由喂配合飼料而引起,他們說:不喂配合飼料的仔豬都沒發生過水腫病。但他們在選擇飼料時候卻還是很注重蛋白質的含量,他們認為選擇含蛋白質比較高的飼料仔豬長得快。
仔豬水腫病多發于斷奶后數日齡,四月齡仔豬也有發生。常常是比較健康的仔豬發病率高,發病后死亡率也很高。正常情況下是仔豬剛剛斷奶時候采食量并不是很高.大約斷奶7~20天,仔豬采食量會快速上升,這時候養殖戶往往認為是好事,會很高興.殊不知,這時候已經為水腫病的暴發創造了條件。他們任由仔豬自由采食,結果發生水腫病的仔豬都是食欲比較好,長得比較健康的。由于仔豬食欲比較好,采食飼料量超過機體的消化吸收能力,糞便里還剩下大量的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到大腸后,使大腸里本來平衡的大腸桿菌群由于得到良好的營養而快速繁殖,這樣體內菌群紊亂,大量繁殖的大腸桿菌產生大量的毒素,毒素被吸收后進入血液循環,當毒素到達腦部時就表現出急性水腫病,仔豬會很快死亡。
為了減少水腫病的發生,應該注意減少仔豬的應激,如轉群、運輸、氣候變化等,加強仔豬斷奶前后的管理,防止突然換料和改變飼養方法.換料采取逐漸過渡的方法,盡早補料,少喂蛋白含量高的飼料,多喂青綠多汁、礦物質、維生素含量高的飼料。在天氣突變時,仔豬因皮下脂肪層薄、體溫調節能力差而無法適應,會引起胃腸受涼,導致消化不良,胃腸痙攣,腹瀉,抵抗力下降誘發水腫病。本文來自豬場動力網。除此之外還應該給仔豬適時斷奶。受養豬高利潤的影響,農戶和養豬場都在縮短斷奶日齡,斷奶日齡越來越小,一些規模化豬場斷奶日齡提前到21日齡,由于斷奶前后的飼養管理不夠規范,加上應激較大,仔豬過早斷奶,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的現象比較嚴重。斷奶越早,水腫病發病率越高。在農村。仔豬配合料大多以玉米、豆粕為主。不適于仔豬的早期消化,所以說斷奶時間以35~40日齡為宜。斷奶工作應在3~5天內逐漸進行,做到少給勤添.控制剛斷奶仔豬因饑餓而暴食和好強仔豬的搶食暴食行為。
誤區四:消毒可有可無
一些農戶認為消毒不能直接見到效果,消毒不同于治療性藥物,有時不消毒也不生病,也有時消了毒豬也照樣生病,如果沒發生疫病可以不進行消毒。但實際情況是即使沒有疫病發生,外界環境也存在傳染源,也會通過空氣、飼料、飲水和其他生物等途徑,入侵易感豬。引起疫病發生。所以說沒發生疫情時候也應該嚴格按規程消毒。
消毒時候必須做到定時、到位、徹底、規范,同時結合有計劃地免疫接種,才能做到豬不得病或少得病。一只下痢生病的仔豬,很容易由操作人員的手、靴子或注射針頭將病原菌傳染給健康的仔豬。因此凡是使用過的器材設備。一定要經過適當的清洗和消毒,才能再做下一次魄使用。操作時要先處理健康的仔豬再處理下痢的仔豬。同時還應該注意分娩床的清洗和消毒,分娩床常是病原殘留滋生的地方,特別是前一次使用時仔豬有下痢的情形發生時,在下一批母豬進入分娩舍前,必須更加做好清潔和消毒的工作,否則仔豬下痢的困擾將永遠持續不斷的發生。仔豬吃奶前,先用溫水擦洗母豬乳房區,再用0.01%的高錳酸鉀溶液。把母豬的腹部和奶頭消毒好,防止病從口入。采取全進全出飼養方式,可消除帶菌豬,徹底消毒圈舍,凈化養殖環境,有利于預防仔豬下痢病的發生。
誤區五:管理上的誤區
仔豬腹瀉有其自身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善、抵抗力低下、細菌病毒侵害等因素影響,環境條件對豬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溫度、濕度、空氣質量、密度等都會給豬的生產帶來影響。本文來自豬場動力網。所以說寒冷、潮濕、不衛生是引起仔豬腹瀉的外部因素。要讓仔豬養成吃奶后回保溫箱休息的習慣,分娩舍內絕不可有賊風,特別是剛出生的仔豬,否則仔豬一旦受寒,下痢的情形便馬上出現,因此一些擋風的設施對仔豬而言是必需的。寒冷應激是引發新生仔豬下痢的重要因素。仔豬受寒后對大腸桿菌非常敏感。寒冷、潮濕、不衛生和奶水質量差是哺乳仔豬腹瀉的最主要原因,除了大腸桿菌的影響外,更多的是溫度、濕度和吃進奶水的質量,幾乎所有的腹瀉都與溫度有直接的關系,掌握好溫度就能減少腹瀉的發生,用抗生素不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抗生素只能作為臨床癥狀嚴重時的一種輔助治療手段。改善取暖和通風系統可以排除高濕度。晝夜的溫差太大,也會造成仔豬下痢,舍內溫差應不要超過2℃,小豬的保溫休息區,應不要超過1°C。對于斷奶后大腸桿菌性腹瀉來說.營養和飼料管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優質斷奶料和斷奶前使用優質教槽料,是絕對必須的。另外,母豬的體質、飼料的質量也是聯系緊密的兩個因素。發生腹瀉的仔豬追溯到母豬時候,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母豬存在抵抗力低、體況不理想、采食量低、奶水質量不好、母源抗體不足等情況,尤其對初產母豬更為普遍。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