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產研究所、廣東海洋大學對今年小規格發病羅非魚采樣檢測證實,病原多為無乳鏈球菌,這意味著以往只有大規格魚才多發的羅非魚鏈球菌病開始向小魚蔓延。
文/圖 本刊撰稿人 劉慶升
高溫季節,意味著什么?對于羅非魚養殖者的回答或許是:發病!2009-2010年連續兩年,鏈球菌在高溫季節皆是如期而至,大規模暴發,令很多業者束手無策。
今年進入7月份,海南、廣東多養殖區發病的案例開始明顯增加。而值得關注的是,相比以往多為大規格發病,今年小規格羅非魚的發病死亡案例明顯增加,對此,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盧邁新、廣東海洋大學黃郁蔥老師等,對廣東各產區小規格發病魚采樣檢測后證實,病原多為無乳鏈球菌。這意味著羅非魚發病向小魚蔓延已成現實。
各地均有小魚發病案例
5月下旬,湛江雷州開始出現羅非魚較大規模發病死亡的案例,采取很多措施并不見明顯效果, 6月14日廣東海洋大學黃郁蔥老師趕赴現場了解病情。“當時的情況是放苗剛一個多月,7-8公分的魚在體表或內臟無任何癥狀下出現死亡。”黃郁蔥說道,“我的第一判斷是鏈球菌病。”而采樣檢測結果,最終也證實了黃郁蔥的判斷,“50g左右的小魚一樣也會感染鏈球菌病,而體表沒有癥狀,可能與菌株毒力越來越強或幼魚體質較弱有關。”(詳見本刊7月刊報道)。
而這僅僅是開始,廣東恒興飼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執業漁醫王義仁長期在茂名、湛江等地進行技術服務,據他介紹,隨著溫度的上升,這方面的案例在進入6月中旬,開始明顯的增加。
不僅是粵西,7月13日,據廣東高要白土鎮朝陽水產醫院容志朝介紹,最近一段時間當地羅非魚發病率也開始增大,每天都要處理很多這方面的案例,而據他觀察,多為鏈球菌感染,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病情目前呈慢性發作狀況,有些塘每天死十幾條,死亡率不高。而對于小規格魚發病的情況,他也有遇到,“今天就遇到了這樣一個病例,2-3兩的魚還沒開始投料就已經開始每天大量死亡。”
其實在較早前,容志朝總結2010年羅非魚鏈球菌病出現的新特點中就提到,很多十幾克到二兩的小羅非魚都大規模發生該病。今年小規格魚的發病并非出乎意料之外。而本刊也早在2010年8月刊《持續高溫 華南羅非魚鏈球菌病提前發作》文章中也曾提到羅非魚發病有向小魚蔓延的趨勢,養殖戶應注意加強防控。
然而,盡管早有警示,在海南文昌、瓊海等地,今年小魚發病之兇猛還是成為了難以承受之痛。據海南昌盛魚鱉種苗場周旭介紹,文昌地區近期小規格羅非魚發病死亡情況非常嚴重,而對于是否為鏈球菌,他并不敢肯定,“有可能為新的病菌,因為發病魚并沒有呈現明顯的鏈球菌癥狀”。海南吉富水產品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劉志利也對此進行了了解,“海南文昌地區現在羅非魚成魚發病情況不是太嚴重,反而是標粗的魚苗出現病害的情況非常嚴重,大多表現為在水面上打轉后死亡。”
而與之相鄰的瓊海地區形勢之嚴峻,有過之而無不及。據瓊海市羅非魚養殖技術協會會長劉哲佐介紹,5-6月份期間當地的發病情況很少,但從6月底開始,病害開始暴發,從剛放不久的小苗到大規格魚都有發病,采取的一些藥物治療,效果也非常小。而據他透露,一些公司為此也曾來進行了解并檢測,最后確定為鏈球菌。
發病小魚癥狀多樣化
據中山統一飼料瓊海經銷商董葉雄介紹,小規格魚發病體表癥狀并不明顯,等到發現打轉、游邊等情況時,往往在2天左右就會死亡。而當地技術人員告訴筆者,一些魚甚至沒有發現異常行為,就出現死亡。
對于今年很多發病死亡案例癥狀上所發生的變化,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盧邁新今年對多地的樣本進行過檢測,他也表示,在今年檢測出鏈球菌的小苗中,有的發病魚癥狀較為明顯,但有的體表和內臟都沒有明顯癥狀。
王義仁根據他所見到的多起案例,總結說,“目前的羅非魚鏈球菌病已經呈現癥狀多樣化,典型的眼球突出、鰓蓋出血、膽囊變大、肝花,有腹水等來判斷是否鏈球菌,已經不是很實用了,因為各種癥狀的羅非魚都有可能是鏈球菌。”而當筆者就此向廣東省水生動物疫
病預防控制中心工程師顏遠義咨詢時,他對此并不感到意外,“去年大規格魚發病時,癥狀就已經趨于輕微,一些以前認為典型的癥狀往往只有個別呈現。”
如此大范圍的小魚發病原因何在?黃郁蔥以今年雷州地區為例分析,從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來看,鏈球菌很可能存活在池底泥很久,或者直接從苗帶來,溫度是誘發鏈球菌很重要的因子,到了水溫高的季節就暴發了;很多羅非魚池塘的水很濃,很肥,特別是死魚腐爛之
后水質敗壞嚴重,調水意識不強;漁民防病意識有待提高,池塘間進排水系統不清,很容易交差感染。
顏遠義也分析說,由于近年連續發生鏈球菌,水環境中積累的病菌多,養殖戶冬季時如果沒有做好清塘消毒的工作,到了高溫季節病菌繁殖數量就會增長的很快,最終導致發病。
病害防控難度加大
相對于深挖發病緣由,如何應對接下來由于高溫而可能帶來的進一步損失則是養殖戶所更為關心的問題。其實, 2010年羅非魚鏈球菌的治療就存在諸多難點,如細菌的抗藥性進一步增強,有些病例發展到已無抗生素可用;同一養殖區域不同的池塘,抗生素的敏感性不一樣;做好預防工作的池塘同樣有發病。
黃郁蔥指出,對于防治該病的措施,主要還是采用外消、內用、調水的“三位一體”的方式防控,二氧化氯、三氯異氰尿酸或漂白粉消毒,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并配合投喂內服藥一個星期至二個星期。
而對于很多堅持采取防控措施,卻依然效果不佳的情況,黃郁蔥特別指出,治療過程中存在一些容易影響效果的因素:首先,水質對藥物效果影響大,特別對是消毒劑類產品,水質的適宜與否都可能影響到其效果;其次,藥物有很多,可能建議的藥是有效的,但是養殖
戶很多買的是假藥,或者有效含量很低。投藥方法也很重要,拌料投喂時要選擇合適的粘合體,避免投到池塘里就溶解了;第三,發病的程度、時間的長短對藥效都有影響。
對此王義仁也表示認同,“發病初期,采用藥物防控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到了后期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此外,種苗的品種、各個地區毒株的毒力強弱與耐藥性也會有差異,都會影響到治療的效果。”
對于鏈球菌的控制,除了藥物的使用,停止投料也是業者在實踐中摸索的有效控制死亡的方法,但中山統一飼料瓊海經銷商董葉雄介紹,今年的發病魚中,采用停料的方法對大規格魚依然有較好的控制效果,但小苗發病時,停料后卻仍然有大量死亡,目前還沒有好的控制辦法。
(本文摘自《水產前沿》雜志8月刊,了解更多,請登錄“中國水產頻道”,http://www.fishfirst.cn/)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