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苗的研究是我國少有能在世界領先的科學研究,經典的C株成了許多國家凈化豬瘟的首選。但令人奇怪的是,豬瘟卻依舊在困擾著我國 養豬業,甚至被譽為養豬業的三大疫病。 脾淋苗與細胞苗爭論、乳前免疫的爭論、RID的炒作和爭議……豬瘟苗的市場競爭可謂空前激烈,雖然當前豬瘟苗的單價利潤已經極低,但龐大的政府采購數量讓30多家疫苗企業在爭搶著這個碩大的蛋糕。 疫苗不斷更新換代 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出現豬瘟的報道,是在1925年關于豬瘟免疫血清的記載開始的,至于何時發現和證明豬瘟存在,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在半個多世紀里,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周泰沖等人研制出國際上公認效果最好的豬瘟弱毒株——豬瘟兔化弱毒疫苗株(簡稱C株),在國際研究豬瘟疫苗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 據了解,國內對豬瘟疫苗的研究起步于19世紀50年代。為應對日益嚴重的豬瘟威脅,早期便有豬內臟滅活組織面的研究,但防疫效果并不理想。 自C株被廣泛應用以來,1957年起我國開始推廣兔化弱毒組織疫苗,同時,成功掌握了真空冷凍干燥疫苗技術,解決了疫苗保存困難的問題,廣泛應用于疫苗的研制。為解決同源組織疫苗污染、產量低的問題,科研人員嘗試采用家兔脾淋組織制苗,每只家兔所疫苗可供300頭豬免疫;1964年又研制成功乳兔疫苗,每只乳兔所制疫苗可供1500頭豬使用,逐步提高了產量。 1974年黑龍江獸醫研究所用原代豬腎細胞;1975年轉入細胞培養制苗的技培養兔化弱毒制苗,獲得成功。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1978-1980年全國有13個獸藥廠生產豬腎細胞苗,實現了用原代豬腎細胞進行工廠化制苗,并用細胞毒配制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凍干苗,在全國范圍內大量使用。 為了避免用同源細胞生產疫苗有污染強毒的危險,1980年研制成功綿羊腎細胞苗,1982年奶山羊腎細胞苗和1985年犢牛睪丸細胞苗相繼研制成功,為豬瘟疫苗生產開辟了一條新路。 隨著豬瘟流行特點的不斷變化,國家對每頭份豬瘟疫苗病毒含量最低要求越來越高,由之前的150個兔體感染量(簡稱“RID”)提高到750RID,“其中政府采購苗更是要達到7500 RID”,廣東永順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前身廣東省生物藥廠)總經理林旭野向記者介紹,傳統豬瘟疫苗(脾淋組織苗、牛睪丸細胞苗)已經暴露免疫力低、易受外源性污染(如兔群疾病,犢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等)、產能有限等缺點。近年來,永順公司利用豬的傳代細胞系生產豬瘟疫苗(ST傳代細胞苗),不但克服了傳統疫苗弊端問題,重要的是可以將疫苗的免疫力提高10倍以上。 而作為第三代疫苗——豬瘟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在我國仍處啟蒙發展階段,有許多科研機構專家在研究。專家認為,基因工程苗距產業化發展還用很長一段時間。 此外,目前聯苗產品的安全性、療效并不被認可。林旭野分析,主要是因為聯苗技術要求高,各成分間含量難確定,協同、拮抗、配伍禁忌等難控制造成聯苗質量不穩定。但聯苗的安全使用可以大大降低豬群因打針引起的應激反應。研究高效,安全、適用的聯苗,是未來疫苗研究的一大方向。 脾淋苗PK細胞苗 2007年國家農業部將豬瘟列入強制免疫,使得豬瘟疫苗市場蛋糕迅速膨脹,競爭越來越激烈。其中又以脾淋苗和細胞苗的競爭最為激烈。 業內專家表示,脾淋苗與細胞苗在技術層面上都相當成熟,產品各具特色。脾淋苗具有免疫原性強,富含多種免疫增強因子,對豬瘟免疫具有協同增強作用優點,特別是用于母豬的加強免疫和有母源抗體小豬的免疫,其免疫效果更好;而細胞苗則具有抗體水平均勻度好,應激反應小,成本低的優勢。 “實際上,嚴格按照質量標準生產,兩種苗在同等病毒含量的情況下使用效果差別并不大,兩者之間出現的爭議大半是源于疫苗企業之間、疫苗經銷商之間的商業競爭”,陽春養豬行業協會獸醫師何宏林向記者介紹,協會曾對接種豬瘟脾淋苗及細胞苗效果進行比較,最終檢測到的抗體水平沒有很大的區別,現實生產中兩者的保護力也沒有出現明顯差別。 在商業競爭中,脾淋苗和細胞苗推廣商家互相以攻擊對方的缺點,以此來贏得市場頗為戲劇性。 早在2006-2007年高熱病盛行期間,脾淋苗正是憑借免疫原性強,相比起細胞苗病毒含量低(當時國家標準是150 RID)、且受牛腹瀉病毒污染嚴重的影響,迅速占領市場,并成為政府采購苗的最大贏家。 但是,脾淋苗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健康家兔,通過接種前后嚴格的體溫測試,將合格兔子宰殺取其脾臟和淋巴結經固定工藝加工而成。那么,大量的健康兔源如何保證?生產過程中人工勞動強度大,成本高,風險大等等不利因素,就成為對手攻擊的對象。養殖戶心中不免有疑慮,市場上脾淋苗質量參差不齊,以細胞苗或其他組織苗假冒脾淋苗的情況屢見不鮮。這對脾淋淋苗的市場推廣是致命的。 目前,市場的豬瘟細胞苗主要以豬瘟兔化弱毒(牛睪丸細胞)苗為主。而近年來,細胞苗受牛腹瀉病毒污染問題,困擾著細胞苗的發展。如何保證犢牛睪丸細胞和牛血清安全是生產廠家必須克服的一大難題。 “但不可否認,當前細胞苗仍然占豬瘟疫苗市場的主流”,普萊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立昌認為,圍繞細胞苗質量穩定、剔除任何外源性病原、抗體反應均勻、高產能等方向依然未來豬瘟疫苗的研究重點。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有資質生產豬瘟疫苗的企業大約有30多家,多數以生產牛睪丸細胞高效苗(每頭份病毒含量≥7500RID)為主,附帶生產脾淋組織苗,其中有3家以生產ST傳代細胞苗為主。細胞苗產品市場價格在0.03-1.5元/頭份不等,同等次脾淋苗每頭份略高0.2-0.5元。 RID并非越高越好 RID是衡量豬瘟疫苗病毒含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隨著疫病防控的難度加大,每頭份豬瘟細胞苗抗原含量國家標準已經升為750RID,脾淋苗抗原含量國家標準仍是150RID。 而在實際生產上,大部分疫苗企業的內控標準要比國家標準要高,很多企業宣傳其豬瘟疫苗抗原含量≥7500RID/頭份,有些高效苗抗原含量高達1.2萬RID/頭份,甚至更高。這樣養殖戶在選擇疫苗時,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難道疫苗RID越高越好? 廣東大華農動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畜苗部銷售總監謝顯泰表示,一個好的疫苗除了抗原含量符合國家標準外,還必須安全、有效、穩定、均一。但“并非疫苗RID越高越好,”謝顯泰分析,當疫苗病毒含量過高時,會讓機體產生免疫麻痹現象。而仔豬首免時如果病毒含量不夠就不足于抵抗母源抗體的干擾。“所以廠家在設計產品時,會根據產品特點做大量的田間試驗確定自己的內控標準。”謝顯泰表示,考慮到運輸、保存、使用環節的損耗,企業內控標準往往高于國家標準,并且對產品質量有嚴格控制,每批疫苗都經過嚴格的檢測,合格了才能出廠。 據了解,豬瘟疫苗RID非正常“高歌猛進”,與養殖戶對豬瘟免疫失敗偏激認識密不可分,成都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伏剛介紹,一些養殖戶錯誤地認為注射疫苗越多越好,量越大越好。甚至有些人認為劑量和效果成正比,將免疫失敗原因,偏激地指責疫苗RID不夠高,所以盲目加大疫苗劑量,而一些商界為利潤迎合消費需求,所以非正常“高效價”疫苗在市場上并不少見。 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經理曹海濤建議養殖戶,選擇疫苗時不要只注重RID,選擇疫苗首先從效果、品牌、應激大小、價格等方面考慮。“現在很多規模養殖戶選擇產品已經很理性了,”曹海濤說,對于新產品,很多規模養殖戶不再聽業務員“忽悠”,他們往往會先試用測抗體水平是否符合要求,整齊,看到真實實驗效果再決定購買與否。 不能忽視疫苗冷鏈 《中國獸藥典》規定,豬瘟疫苗在運輸、保存、使用過程中應避免高溫、消毒劑和陽光照射。普通的豬瘟活疫苗于-15℃冷凍條件下保存,有效期為1年;疫苗啟封后,氣溫在15℃以下,應6小時內用完,氣溫在15℃以上,應3小時內用完。 不過,實際生產情況中,一些養殖場沒有冷藏設施或條件很差,在疫苗的運輸、保存、使用過程中養殖戶沒有嚴格按照要求冷藏。這嚴重影響了免疫效果。試驗證明,如在夏季早晨剛稀釋的疫苗到晚上檢測時,效價已損失90%。 豬瘟作為國家強制性免疫疾病,政府負責采購疫苗,但據不少規模場養殖戶反映,雖然政府免費向養殖戶提供豬瘟疫苗,“但政府發的疫苗,我們一般都不敢用”,一些養殖戶認為,國家在逐級發放豬瘟疫苗過程中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特別是在一些偏遠的山區鎮獸醫站在儲存疫苗時連一臺冰箱都沒有,更別說冷庫了,疫苗長期暴露在常規環境中,很容易造成疫苗變質,失效。養殖戶更擔心的是,一旦疫苗免疫失敗而引發疾病爆發,將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我們寧愿花錢在獸藥經銷商店購買”,不少養殖戶表示,具有獸用生物制品經營許可證的獸藥經銷商都具備有冷庫,其儲存條件能符合疫苗保存條件。一位獸藥經銷商也證實,疫苗是獸藥店最穩定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國家一類重大動物疾病疫苗相當搶手,常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而耐熱保護劑作為一種新型凍干保護劑,能改變獸用活疫苗低溫保存的缺點,近年來,成為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研究熱點。伏剛介紹,成都天邦在2006年從中國獸藥監察所獨家技術轉讓了豬瘟耐熱保護劑疫苗,使產品能在2-8℃的條件下就可以保存。據了解,目前,農業部批準了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山東綠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物藥廠等公司生產豬瘟耐熱保護劑活疫苗(兔源)。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生物制品種類很多而且物理化學性質各異,對不同生物制品的保護效果并不一致,目前耐熱保護凍干技術還處在探索階段,主要應用在脾淋苗上,細胞苗鮮見。 洛陽普萊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立昌—— “免疫失敗并非都是疫苗問題” 免疫程序不合理、母源抗體干擾、免疫抑制病等都能造成豬瘟免疫失敗,其實在我國對豬瘟疫苗的研究已經相對成熟,豬瘟疫苗質量有保證,免疫失敗并非都源于疫苗問題。 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敗的主要原因,目前在規模化豬場對豬瘟的免疫程序眾說紛紜,十分混亂。主要表現在對仔豬免疫時間、次數、劑量等方面缺乏指導,制定免疫程序的隨意性較大,導致免疫效果極不理想;加大免疫劑量(2-5頭份);此外,采用三次免疫、四次免疫,免疫劑量加大到10頭份以上等等。 目前,業界對“乳前免疫”爭議比較大,在理論上該方法是可行的。因為豬的多數母源抗體不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初生仔豬體內母源抗體極少,不足以干擾弱毒疫苗與免疫細胞的接觸。超前免疫能使弱毒疫苗在體內有足夠的增殖時間而不被血液中的母源抗體中和,使仔豬盡早獲得主動免疫。并且豬瘟兔化弱毒株對乳豬無殘余毒力,十分安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難以實施,耗費勞動力很大,如母豬分娩過程可能拖長或者母豬晚上產仔,仔豬出生后已吮吸了初乳,疫苗稀釋后保存時間過長等,都會導致免疫失敗。 母源抗體對初生仔豬有保護作用,但也會影響仔豬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體的雙重性。因此,在給仔豬使用高質量的疫苗時,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與母源抗體滴度有關。當母源抗體滴度高時,實施免疫接種,疫苗病毒會被母源抗體中和而不起保護作用。因此,在實施免疫接種前要考慮母源抗體的滴度,同時還要注意母源抗體的整齊度。具體做法是免疫接種前測母源抗體滴度,調整母源抗體的整齊度,保證空懷母豬豬瘟的抗體水平不低于1:64,分娩母豬豬瘟的抗體水平不低于1:32。對反復接種后抗體水平仍然很低的母豬以及帶毒母豬應徹底淘汰。 此外,日常的飼養管理,營養健康,濫用藥物等都能影響免疫效果。 至于如何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其實沒有一成不變方法,有條件的豬場最好根據豬群抗體檢測結果來安排免疫時間,如仔豬豬瘟疫苗的首免時間應依據母源抗體的消長來安排。首免前,對仔豬分周齡采血檢測抗體水平,繪制仔豬母源抗體消長曲線,當母源抗體下降至較低水平時注射豬瘟疫苗,既可以盡量降低母源抗體對疫苗的影響,也不會形成免疫空擋。 豬瘟免疫的選擇時機 目前豬瘟疫苗的免疫程序五花八門,但科學的免疫程序應該是根據豬群抗體水平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尤其是仔豬的首免,如果仔豬母源抗體水平較高,免疫后很可能接種的疫苗毒被體內的母源抗體中和,導致效果不佳。如果仔豬母源抗體很低時免疫,很可能仔豬已感染強毒,造成免疫失敗。因此,學術上和臨床應用上多數專家認為,首免時間最好選在抗體陽性率在50%左右時進行免疫。 為排除母源抗體對豬瘟疫苗接種的干擾,減少豬瘟病毒水平傳播,降低豬場豬瘟陽性率,不少豬場采用初生仔豬豬瘟乳前免疫(亦稱超前免疫或零時免疫)。乳前免疫必須抓好三個環節。一是應用優質的疫苗,最好選用乳前免疫專用疫苗;二是仔豬出生后確實未吃初乳前進行免疫接種,以仔豬出生后其體表呈鐵銹色的胎液尚未干燥之前接種為佳;三是操作準確,堅持免疫后間隔1-2小時才吃初乳。學術上對初生仔豬豬瘟乳前免疫仍有一定的爭論,在生產實際中,盡管乳前免疫操作技術難度大,接種后吃初乳間隔時間難控制,影響乳前免疫的免疫效果,但很多豬場總結出采用乳前免疫、35、70日齡免疫程序,尤其是豬瘟威脅豬場,其商品豬健康指標、生產性能得到明顯改善。 豬瘟疫苗免疫的總體要求是對所有豬進行豬瘟強制免疫,應免疫豬免疫密度達到100%、免疫抗體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建議使用豬瘟活疫苗(傳代細胞源)的免疫程序: 商品豬:25-35日齡初免,60-70日齡加強免疫一次,1頭份/頭。 種豬:25-35日齡初免,60-70日齡加強免疫一次,1頭份/頭,以后每4-6個月免疫一次,1-2頭份/頭;或母豬配種前3周免疫,1-2頭份/頭。 散養豬免疫:每年春、秋兩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補免。 緊急免疫:發生疫情時對疫區和受威脅地區所有健康豬進行一次強化免疫,2頭份/頭,最近1個月內已免疫的豬可以不進行強化免疫。 零時免疫:0.5頭份/頭,免疫后間隔1-2小時才吃初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