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70年退伍之后,就開始進入種豬場工作,因為種豬場的紀錄比起一般一貫場的紀錄來的完整,所以可以清楚了解場內的問題。我最早開始接觸養豬時是負責配種的工作,因為在當時人工授精的技巧剛開始起步,并且開始接受冷凍精液配種方面的知識,也就是從這時候起,我開始接觸并學習到配種和人工授精的知識和技巧,在這段期間內對我受益良多。對我獲益最大的是由于當時我在種豬場負責的項目是種豬配種的工作,在那段期間只要我一有空就會到數據室去翻閱了解相關的種豬資料,讓我發現種母豬本身之性能的好壞差異很大,我可以從種母豬記錄卡,了解母豬配種、分娩、仔豬離乳和有無發情的所有紀錄情形。而現在我更可以透過豬場計算機化管理系統的處理更佳清楚地了解到種母豬的情形。
最近我深刻的感覺到一頭母豬不論是生產好或壞一年所攤銷的飼料成本可能都差不多,當母豬不發情的情況下,飼主有可能喂飼更多的飼糧,企圖縮短母豬發情的時間,但是母豬的發情并非單為營養因素,所以有可能只是浪費更多的飼料及飼料成本。在這種情形下我就一直在想如何選出優良的種豬,配種是否能成功、產仔數、離乳頭數、母豬離乳后的發情…等都是選拔優良種母豬應注意的項目。飼主自己可以將每一項目以分數的方式加以表示列入在母豬性能的評分項目,也可以依據自己認定母豬各項評分項目的百分比重加權計分,將所有的母豬群加總后的分數再一一列入排名,若飼主能認真執行這項工作,一段時間之后,母豬群的繁殖性能一定能獲得改善,豬場經營也會益發順遂,當然這項工作并不是一蹴可幾的,一定要累積一段時間才可完成。
剛剛所提及到有關母豬的部分,我個人感覺一個豬場若母豬群不健全的話,其它豬場后續的工作將會越困難,「母豬群是一個豬場的根本」,我個人的看法,除了母豬的生產性能外,還包括母豬的飼養和管理,然而經營一個豬場「飼養和管理」是飼主本身能完全掌控的項目,也是一個豬場經營好壞最重要且關鍵的一環。
飼料營養方面,我本身對于營養方面也不是專家,我個人覺得選擇喂飼質量穩定、價格合理的飼料,讓豬只能夠達到飼養者的生產經營目的。當然「飼養營養」是一門不簡單且非常專業的領域,在過去我本身是信任專家的意見,如營養、能量是否達到平衡,因為過去我也曾看過其它養豬的朋友的配方,我感覺非常疑惑,對我而言,他們飼料配方中的內容似乎有些浪費,例如,有些豬場以一個主要的配方為主,調整其中的添加物來適應各期的豬只,若是要嚴格講起,這是非常不符合我們所追求的營養需求。
接下來,經營者需對豬場內的狀況需完全的了解方面,因為每一個豬場坐落的位置、方向均不相同,有的豬場先天環境、通風、規劃設計都很好,這種豬場在起點就贏了其它豬場,如果你的豬場現在已經在養,要將豬場遷移到其它地方似乎大不可能,所以你的豬場有怎樣的缺點,相信你自己應該非常清楚,可能對我們所造成的危害,例如:通風不佳還是排水不佳,這樣的問題一定需要一些時間處理,再來就是你對你豬群的了解,假設你對這些事項皆有深入了解之后,如果萬一真的有遇到問題的話,也容易處理,當然我們是一直往好的方向進行,我今天能達到這個目標,我也希望能進一步,每一個人養豬都是以賺錢為目標,豬場是自己的,不用與其它人均分,大家也希望能往飼養管理及其它方面求進步,看能不能達到更大的利潤。
品種策略,因為現在的豬只均無外銷,幾乎所有的豬皆要去市場拍賣,市場中以體型決定價格的高低,所以有很多人在品種的選拔上重視體型,可能選用L母豬配D公豬做二品肉豬,若沒有這么重視體型的農民,而是重視成本或是是否容易飼養等問題,以我為例,全場我均使用三品種肉豬,就是LY母豬配D公豬,我為什么會選用三品肉豬呢?我覺得雜交豬只應有雜交優勢,我以分數作為比喻,假設L母豬是70分,Y公豬也是70分,可是其后代可能高于75分的效果,這就是優勢,一般來說都是這個樣子的,當然個體的表現不同,也有可能下一代的表現不如上一代好,這樣的機率甚低,大部分的情況下均有雜交優勢的目標。
我記得民國83年時去泰國參觀卜峰,我看到其GP場100%使用Y母豬L公豬,大部分臺灣的豬場使用LY,為什么他們使用YL呢?他們認為說一個場養200只約克夏所使用的人力及其它照顧費用比200只藍瑞斯來的便宜,但是他們的產品LY或YL基本上并無差別,所以他們愿意整場使用Y母豬L公豬,他們更進一步分析L公豬遇到熱緊迫,其精液較無影響,Y遇到熱緊迫時精液發生問題的比例較高,為了求穩定、也較易照顧,所以他們整場的策略就是使用YL,然后再進一步配D公豬繁殖三品種肉豬,當然這是個人的喜好問題。很多方面的數據都顯示L母豬較懶惰,生產完畢二天之后較不愿意爬起來吃飼料,許多人認為是正常的,這是此品種的習性,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并非所有的L母豬均有此現象發生。過去在臺灣,有很多人反應不容易找到理想的Y公豬,所以不使用LY品系,這也是原因之一。我在民國86年口蹄疫發生之前,我也一直找不到優秀的Y公豬,所以使用了L公豬,那時我的場內母豬大部分為L配D公豬。當時這些母豬的父代為身體強健的L公豬,所以其子代L母豬的優點也是身體強壯、繁殖周期正常,這方面的表現均很優秀,但是表現較不佳的地方是哺乳能力不佳,有時候母豬生12、13只,可是真的到最后能超過10只似乎很困難,但是這個缺點有時也不一定是L或是Y的,需經過場內詳細的統計和追蹤,找出適合我們的豬種。
我們要如何選拔豬只,要好養、好照顧、生的多、要健康,我覺得就是這樣。當然,我們要選擇繁殖能力也是很重要考慮的因素,母豬要發情正常、配種要正常、生的多、好照顧,再來就是體型的問題,現在很多人很重視這問題,不過我個人是較不重視這個問題,當然也不是完全不重視,價格差一點比較沒關系,主要是重量夠就好。
我有一個朋友在苗栗養豬,民國83、84年以前,他的豬只每次去桃園市場拍賣時,價格都在牌價上5-6元,這個豬場的會計制度做的相當完善,年終結算時總發現別人養豬賺錢時他都在虧錢,他覺得很奇怪,到后來有人建議他干脆養較箱型(肥胖)的豬只,他做了一個相當大的改變-成為不重視體型、較重視性能的表現并且引進了許多的冷凍精液,他做了這個改變之后,有一次我到他的場中,我看到嚇了一大跳,那時候桃園的價格大約50元,他的牌價只有41元多,居然是在牌價下8-9元(尾簽),他也相當坦白,他的豬只現在到市場上平均在牌價5-6元之下,大家大概會認為以前是牌價上5-6元,現在是牌價下5-6元,一定快要破產了,但是整個會計年度結算下來發現牌價較低,可是居然會賺錢!當然這是體型的關系,大家可以做一個取舍,不要一昧單純追求牌價上的價格。
再來一點就是抗病力,我也是無意之中發現的,我在養豬時都會做確實的追蹤,每一次有新的公豬或母豬進來時,我一定要打耳號,尤其是公豬。有一段時間,肉豬我也同樣的作紀錄,剛開始我只想到其表現的好壞,而未考慮到抗病力,但是后來我開始紀錄公豬所生下的子代中,其生病的比率為多少,治療后是否容易痊愈,我曾經飼養一只公豬,其精液濃度高,所以他配出的子代在整個豬群中的比例很高,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追蹤后,我發現每一次都是這一只的公豬所配出來的子代比較容易出毛病、死亡率較高也較難治療,當你確定有這樣一只公豬在你場內時,你大概就不會去考慮此公豬當時購買的價格高低,一定要淘汰,最后我發現當他的子代都不在場內時,我不用作其它的改變(包括投藥及管理),就能提高豬群的抗病力,這是我無意之中發現的,所以現在新進場的豬只,我一定會做詳細的紀錄。
我養的頭數較少,但是我非常重視這些數字。母豬的受胎率及分娩率,我們要重視的是分娩率,當然,更進一步的說,我們需追求年產胎次,這是我們最后要要求的。因為有許多人比較沒有注意到,如果母豬沒有發情,沒有配種,其實都是浪費。以一只母豬年產胎次為2.0(意指母豬年產2胎),但不論母豬本身的差異,若照顧的好,則可增加0.5胎。我本身非常重視選拔母豬性能這個部分,目前很多人在選取母豬不論是L或LY都是自行繁殖,其實我們應該要從源頭的原種豬(GGP)選拔種豬時就開始重視。例如母豬離乳、發情、配種率、生產、健康狀況…等每一個性能都是選取種母豬的重要關鍵。若此步驟沒做好以后的問題將會很多。我們可以透過種種數據分析出結果,選出哪一頭母豬才可以做為優良的種母豬。若能仔細的將每個月的繁殖狀況整理出來,就可以透過數據找出母豬在哪一過程中有問題,然后加以篩選、改善,母豬的成績也會越來越好。
接下來談到母豬淘汰更新的部分,就我的豬場而言,目前有220頭母豬,兩名男性負責管理,兩名女性負責清理豬舍,三天清洗一次豬舍,約需兩個鐘頭的時間清洗全場豬舍。母豬飼養管理的工作由我負責,豬只發生疾病上的問題及公豬、母豬等資料也都是由我負責,我將配種公豬、配種母豬、仔豬這些數據記錄后,可以發現出豬場母豬的問題所在,因此可以做母豬淘汰更新的工作,像是表現不好的母豬、或者是有其它問題的母豬,我也會把這些狀況紀錄在牧場日記中,養成習慣后可做為以后豬場的追蹤。
種豬選拔依據方面,受胎率部分除了母豬本身因素之外,還有公豬精液部分,在過去的飼養經驗中,我所采集的公豬精液,大約置放七天后就丟棄不再使用,在使用前一定會放在顯微鏡下檢查;因為我會擔心外界的疾病傳入,所以盡量避免由外界購入種豬,我都直接購入冷凍精液或種豬精液作為品種改良。大部分由外面采購的正常精液約70%以上質量都不錯;精液濃度、存活率、正常率可以提升豬場一頭母豬的受胎率及產仔數,所以精液質量的好壞對受胎率有直接的影響。配種時間的選擇方面,我認為是影響母豬受胎率中一個重要的因素,若是超過配種時間有可能就無法配種成功或會降低產仔頭數,這與母豬的年產頭數有密切的關系。以上所談到的都為選取種母豬的依據。
經營一個豬場,不論是上千頭的大型豬場或上百頭的小型豬場,若靠頭腦記憶的方式來管理豬場一定會產生很多的錯誤與疏失,所以豬場一定要有紀錄,透過數據來統計、分析等比較能夠做出正確的追蹤及了解豬場的狀況。
飼養管理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第一項「待配期的管理」,意指哺乳期的延伸,很多飼養者對待配期的管理方式都不一樣,在我的牧場里所要求的是將離乳后的母豬移至夾欄中飼養,一個夾欄飼養一頭母豬。有許多人認為離乳后若能夠并欄的的話,比較能夠刺激母豬發情,這是事實。我發現離乳后母豬并欄對母豬發情的幫助很大,但是這也是母豬最脆弱的時刻,一但并欄之后,產生的問題有可能大于其好處,所以我將母豬個別飼養于夾欄中,讓母豬能夠盡量采食。雖然采夾欄飼養,沒有刺激發情的好處,但是我還是會選留在夾欄中也會正常發情的母豬。在天氣熱時,可能會有一兩只母豬有發情上的問題,若約一個禮拜后母豬仍然沒有發情,就應實行并欄的方式來刺激發情;冬天則較無發情上的問題。針對這段期間喂飼方面,離乳后繼續喂飼母后料且給予最大量的飼糧直到第一次配種后才降低喂飼量并改料。一般飼養專家的建議,配種后的營養成分過高會影養到受胎率,事實上此階段母豬也不需要太多的營養,大約在懷孕80天后再增加母豬喂飼量就可以了。
一頭母豬發情配種的條件,發情必需非常明顯,選母豬時外陰部不要太小、發情的表征要明顯,另外還有黏液的分泌的量和顏色,以上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在配種時就很難去判斷。母豬的發情和母豬體內賀爾蒙濾泡激素(FSH)和黃體激素(LH)有密切的關系,發情時FSH分泌量會增加、卵子開始成熟會陰部腫脹,排卵時黃體激素達到最高以幫助排卵,我個人觀察,外陰部黏膜黏液顏色的變化可能與賀爾蒙的分泌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我都仔細去觀察母豬外陰部的變化,黏膜的顏色從非常紅到快要褪色時再進行配種,有些母豬發情的時間非常長,每次發情時大約三天以上的時間。我個人會在母豬發情的階段內仔細觀察并做紀錄以作為配種的參考。
配種的次數,民國89年之前我的豬場的配種方式為采間隔24小時的配種方式,例如早上8點配種一次,隔日早上8點再配種。此外,我的豬場在每個月、每年都會做受胎率及分娩率的統計。民國89年,到美國嘉吉集團參觀,他們的農民是以配三次為主,主要是為了增加受胎率及產仔數,后來我也學習他們的配種方式,一般而言配種后,精子到達授精處約需6小時,若24小時后再配種也是需要再加6小時的授精時間,所以說這中間有30小時的空檔,若配種的精液無法維持,則將會有部分卵子失去配種的機會。配種的次數,根據我個人的經驗與統計是,配種三次-例如:早上8點鐘一次、晚上11、12點再配一次,隔天下午再配一次,每次間隔約15~16小時,經過兩年后的統計,其受胎率與產仔數差異都不大,但是會發現母豬產仔數目出現個位數字的比率非常低,仔豬的整齊度提高,這樣對分娩舍的管理有好處,雖然在管理上比較麻煩(多配種一次)但是至今我還是覺得應該持續要這么做。
種公豬的精液,目前我的豬場內有221頭母豬,3頭公豬,只有一頭公豬在使用,目前向AI中心采購的精液通常都有70億以上的精蟲數,我本身會再加以稀釋然后再使用。這次我去美國嘉吉參觀時,他們的精液精蟲數大部分都在30億左右,且采專業生產。在過去我們可能花費很多時間或金錢在種公豬身上,可能有些浪費,若豬場規模不大,或許可以試試看我的方法。在臺灣,一般來說,正常的精液精蟲數都應該為1㏄超過50億左右,若使用30億左右大約0.6㏄,如此使用,大概都不會有什么問題。
待產期方面,在我的豬場還設有觀察期,順便提及我在美國嘉吉有學習到一項有關于「顏色管理」的方法,它利用發情21天為一個周期,在同一周發情的母豬在屁股上噴上一種顏色然后放到觀察欄進行觀察,按照次序,每個禮拜使用不同的顏色作區隔,通常我是觀察兩個周期(42天),42天后再移至待產期,你可以發現用顏色周期管理,待下一次同一個顏色出現時,就可觀察出哪些母豬有同樣的發情周期,這樣就不會有錯失母豬的重發情,這套方法雖然簡單但對飼主現場管理的幫助卻非常大。
觀察期過后就是待產期,重點就放在母豬的健康管理及防疫計劃。
分娩期的管理工作就比較多,以目前的標準,我本身的豬場設備可能比較舊,75個分娩字段只有15個設有保溫箱。注意母豬分娩情形,尤其在夏天時要更加注意夏季熱緊迫所引起的母豬問題,這也是選取母豬的條件項目之一。這屬于被動方式,積極的方式是由源頭也就是選取優良的種母豬開始,對于常發生問題的母豬加以紀錄。以我的豬場而言,當然也有缺點,就是仔豬死胎的問題比一般豬場來的高,至今我也無法找出問題,以總仔數而言,包括正常、死胎、弱小、畸形…等,我的豬場成績約在12頭以上,但這當中約1.6~1.8頭為死胎,可能一部份是在生產的過程中發生,有一部份是在母豬懷孕中、后期出現木乃伊的死胎,還好正常的平均仔豬頭數約11頭。
生產后的工作,仔豬的剪齒,也有很多豬場在仔豬剪齒后發生細菌感染的狀況,若發生感染仔豬以后就很難飼養,所以在剪齒后,一定要注意消毒的問題。分娩舍清洗消毒后最好一個禮拜的空欄時間,在我個人的經驗,空欄一個禮拜比使用任何的消毒水都還來的有用。小豬缺鐵,一般而言是發生在生產2至3天之后,所以施打鐵劑是必要的工作。分娩舍這一段若照顧得好,后面的工作就容易多了。
分娩舍最難處理的就是同一個空間中要創造屬于兩種豬只的環境-母豬越冷越好,仔豬就不可太冷。我記得以前去美國參觀時,外面的溫度是攝氏38度,分娩舍為密封的,利用小水簾將冷空氣打進去,里面吹電扇,每個空間約飼養分娩母豬18頭,雖然外面溫度如此炎熱,但是因為仔豬怕冷,所以里面仍然需要點保溫燈,這是美國的情況,美國的電費非常便宜,所以可以如此運作,但是,臺灣若要如此進行,電費可能就非常嚇人了。所以,這個部分需要視自己的情況做調整。
過去我一直很重視在產房的母豬一定要吃的下,若采食量不高,后續的繁殖活動可能會被打亂,所以這也是選拔母豬的重點之一。我們豬場的母豬在夏天時也有采食量稍微降低的問題,但是因為在選拔時有注意到此點,所以只會稍微降低。
經營豬場最高的原則就是預防問題的發生,萬一問題發生時,我們要去面對并處理問題,以前,若豬場發生問題時,我一定要了解問題的所在,既然損失已經造成了,當然要知道如何解決,不要再讓問題發生。所以,當我的豬場發生病毒或細菌感染時,我一定會找動物科技研究所(前養豬科學研究所),希望能由病材解剖中找到致病的病毒或細菌,現在的疾病大都為病毒所感染的,被病毒感染后有可能并發二次性的細菌感染,我們一般所見的癥狀為細菌感染所顯現的癥狀,其用藥也是針對致病細菌,我們應該針對源頭的病毒做防治才是。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心在豬只選拔、防疫策略、飼養管理方面,盡量不要讓病源進入場內。
在肉豬方面,可能與各位不大相同,我們場內是由產房到大豬完全采高床飼養,所以管理模式與「傳統」飼養不大相同,高床有其好處-通風且管理上省工,一個人可以管2000頭肉豬、調動也方便、洗豬舍也方便,但是高床最大的缺點就是豬只對環境的敏感度較高,飼養者需注意環境溫度的變化對豬只的影響,冬天時,為了保持溫度,帆布需完全放下,空氣質量就成了一個問題,所以以后若我有能力重蓋豬舍,有可能不會采高床飼養。
飼料營養、配方方面可以由專業人員負責,最主要是營養需要量需平衡。不同的豬場會有不同追求的目標(周轉率、體型)飼料方面就可以做調整。有很多人會在飼料中添加一些飼料添加物來改善體型,但是最重要的是成本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可能要評估飼養策略,要養周轉率較高但是在市場牌價可能較差的豬只,還是養體型好、市場牌價較高的豬只,但是一般體型好的豬只問題可能會比較多,所以大家若有數據來協助評估就更好了。
防疫策略這個部分亦是我們場內的重點,以前我們在豬場旁蓋了一棟小木屋方便就近照顧,一般客人來找我們時都會經過大馬路到小木屋來,是當客人離開后,我會全面消毒,后來木屋不再使用了,我在豬場旁蓋了一間管制室,任何要進入豬場的人員,必須先消毒,如此進行多年,我發現場內豬只的問題減少了,原則就是盡量不要讓外來的病原進入場內。這項工作并非立竿見影,但是長久下來,場中發生疾病的問題一定會減少。所以杜絕外來病原進入是很重要的。
防疫計劃是視各個場的不同需要而設計的,針對自己場中易發生的狀況來排定防疫計劃。臺灣在豬場衛生消毒這方面較薄弱,外國豬場一定會做統進統出,一批與一批之間會有空欄的時間,防止豬病的水平傳播,我的豬場中,在豬只飼養期間很少做消毒工作,通常是在空欄時進行消毒。所以我較重視空欄消毒與人員及車輛管制。
每個人都知道隔離病豬很重要,但是能做到的人并不多,隔離病豬最好不要在同一棟中,而是要選在其它地方,這樣隔離才有意義,大家視場內情況作規劃。
豬場是自己的,大家要用心經營,能預防損失的要盡量預防,要爭取的要盡量爭取。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