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出臺五條措施,以穩定肉價,減緩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國家統計局公布數字顯示,6月份我國豬肉價格同比上漲57%,成為物價上漲主要推手之一,引發社會熱議。
何謂“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肉價頻繁“蹦極”為哪般?如何跳出“豬周期”怪圈?圍繞一系列熱點問題,記者深入江西、廣東、陜西等地調查追蹤。
“豬周期”縮減一半助推肉價“蹦極”
“雖然國務院發出了穩定肉價的強烈信號,但肉價要真正降下來還需時日,至少下半年仍會在目前的歷史高位震蕩”。16日,江西養豬大縣上高縣的養殖大戶黎景陽說,作為鮮活農產品,從母豬產仔到肉豬出欄至少需要6個月。
短時間內肉價“蹦極”令不少養殖戶困惑。就在去年,因為肉價低迷,加之部分地區疫情蔓延,使許多養殖戶棄養,導致今年豬肉價格大漲。在江西,去年一些縣生豬出欄價最低時每斤只有4.6元,僅僅一年過后,目前就達到每斤10元,創歷史新高。
農業部生豬波動規律性研究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從改革開放到2007年,我國生豬生產先后經歷了6次明顯的價格波動,一個周期為6年左右。但課題組專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王濟民說,2008年以來,這一周期已縮短為3年,且價格漲跌幅度更大,令人關注。
在廣東惠州市郊汝湖鎮,養豬12年的鐘光明已經歷三次“豬周期”。1998年,他剛入行就趕上一個低谷,直到2004年才嘗到波峰的甜頭。但2006年,他又遇到一個低谷,差點破產。經過2008年肉價高峰之后,去年又是一個谷底,他出欄一頭豬要虧一兩百元。
“養豬就像坐過山車。”在年出欄680萬頭的廣東溫氏集團信息中心,管理人員姚繪指著肉價曲線圖說,新一輪上漲有個明顯變化,即單邊上漲。
“豬肉價格的周期性震蕩并非中國獨有。”王濟民說,國外豬肉市場也是約5年一個周期,但像國內頻繁“暴漲暴跌”的劇烈波動比較罕見。
“產業軟肋”是禍根“逆調節”難題待解
周期縮短、價格“蹦極”,暴露了國內生豬產業的諸多“軟肋”。同時,肉價監管出現“逆調節”現象,也亟待改善。
一些養殖專家表示,當規模化養殖占到市場的80%以上,“豬周期”振幅就會趨于平穩。在國內,家庭散養等小規模生產仍占較大比例,每逢周期性價格震蕩,都會出現“散養戶跑得快,規模戶跟不上”的現象。
規模化水平低帶來的防疫困難,也是行業軟肋,常常加劇肉價波動。
陜西省武功縣賈晁村養殖戶賈松柱說,去年10月外來客商來收購生豬后,第二天就有8頭豬不吃不喝,第三天就有40頭豬出現同樣癥狀。“疫病防控不是一家一戶能做到的,政府應完善生豬防疫體系。”
記者調研發現,肉價監管一定程度上平抑了高價,但監管中也出現“逆調節”現象,加劇了市場波動。
目前肉價調控有一個特點,即政府總是在高價時介入,發放養殖和防疫補貼,扶持生產,其結果必然是肉價下跌;而到肉價跌回低谷時,一些地方又放任自流,不管不問,又必然導致供應減少。
中國畜牧協會副會長溫志芬表示,這種“逆調節”的做法,對短期內平抑豬肉價格起到了作用;但跳出來看,則加劇了價格波動,陷入“肉貴傷民,豬賤傷農”的監管怪圈。
憑借多年養豬經驗,鐘光明很清楚大跌之后必然會大漲,但為何明知減少存欄量是“虧本的買賣”還要減呢?鐘光明道出了苦衷:去年肉價低時,賣一頭豬就虧上百元,自己規模不夠,又不能獲得貸款,為了生存只能“割肉斬倉”。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