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4385|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公司新聞] β-胡蘿卜素的研究與應用進展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1-8-3 20:37: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align=center][list]
    [*]β-胡蘿卜素的研究與應用進展
    [/list][/align]
                                                                                      廣州智特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p=25, null, left]                                                                                      王銀東 吳世林 張欣欣 黃勝平 [/p][list]
    [b][摘要][/b] β-胡蘿卜素作為一種類胡蘿卜素,在動物營養和生理功能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β-胡蘿卜素的結構特性、來源、生理功能和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并綜述了β-胡蘿卜在畜牧和水產養殖中的應用,表明β-胡蘿卜素的應用將會有力推進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 [b][關鍵詞][/b] β-胡蘿卜素;生理功能;研究與應用 自然界中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有600多種,廣泛存在于動植物及微生物中(Zhu et al., 2000),是從黃色到紅色的重要色素,最明顯的是動物的婚姻色和秋天多彩的樹葉,它們將自然界裝扮得絢麗多彩,可用于作物品質改良和觀賞植物、花卉的色彩育種。類胡蘿卜素在植物中的生理作用為吸收光能和淬滅多余的光能(Ogura et al., 1997)。所有類胡蘿卜素均源于非環狀的C40碳架結構,碳氫類胡蘿卜素通常稱之為胡蘿卜素(Carotene),它們都是由C和H構成,另一類類胡蘿卜素的氧化衍生物稱之為葉黃素(Xanthophylls)。在葉黃素中含有氧取代基,如烴基、酮、環氧基樹脂等。類胡蘿卜素分子中重要的共同結構是一條有9個雙鍵的異戊二烯的鏈,在其兩端各有一個β-紫蘿酮,以β-紫蘿酮可能以異構型、取代型和開環型的形式存在,從而使得自然界中存在結構多樣的類胡蘿卜素。 [*]有50余種類胡蘿卜素可被動物利用,其中尤其是β-胡蘿卜素,β-胡蘿卜素是畜禽維生素A的重要來源,主要分布于植物和細菌體內的光合作用器官中,動物體內不能合成β-胡蘿卜素,必須從外界攝入(Harold et al., 1997)。自然界中的β-胡蘿卜素有全反式、9-順式、13-順式和15-順式等幾種異構體(Chandler and Schwartz, 1987)。飼料或食物中的β-胡蘿卜素除了可以作為維生素A源轉化成維生素A滿足動物對維生素A的需要外,還具有許多獨特的營養生理功能;它是動物體內一種重要的生理性抗氧化劑,能有效地猝滅單線態氧、羥自由基、超氧根陰離子等多種活性氧成分和自由基,保護機體免受氧化損害;同時,β-胡蘿卜素還能抑制惡性細胞轉化,誘導細胞間隙連接通訊,參與機體免疫功能的調節,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β-胡蘿卜素還能提高動物的繁殖性能。
    [/list][size=14px][b]1  β-胡蘿卜素的結構特性[/b][/size]
    [list]
    β-胡蘿卜素是一種廣泛存在于綠色和黃色蔬菜和水果中的天然類胡蘿卜素,在黃色和綠色的蔬菜和水果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化合物,如胡蘿卜、菠菜、甜馬鈴薯、南瓜、椰菜、胡椒、紅色柚子、番木瓜果、桃子等(Jaap et al., 2005)。 β-胡蘿卜素由四個異戊二烯雙鍵首尾相連而成,屬四萜類化合物,在分子的兩端各有一個β-紫蘿酮環,中心斷裂可產生2個維生素A分子,有多個雙鍵且雙鍵之間共軛(圖1)。分子具有長的共軛雙鍵生色團,因而具有光吸收的性質,使其顯黃色。主要由全反式、9-順式、13-順式及15-順式四種形式。 http://www.zhiteqi.com.cn/pictures/product2.gif [*]β-胡蘿卜素分子式:C40H56,分子量:536.88,β-胡蘿卜素熔點為184℃,有光澤的斜6面體或板狀微結晶的晶體或結晶性粉末,約有20余種異構體,不溶于水,微溶于植物油,在脂肪族和芳香族的烴中有中等溶解性,易溶于氯仿,化學性質不穩定,易在光照和加熱時發生氧化反應。
    [/list][size=14px][b]2  β-胡蘿卜素的來源[/b][/size]
    [list]
    β-胡蘿卜素可通過化學合成、植物提取和微生物發酵3種方法生產,根據生產方式不同分為化學合成β-胡蘿卜素和天然β-胡蘿卜素兩大類,目前大多數(95%)是化學品,由于天然β-胡蘿卜素具有很好的抗染色體畸變、防癌作用以及較強的生理活性,天然β-胡蘿卜素的價格是化學品的兩倍,將成為今后的β-胡蘿卜素市場中的主導產品。 化學合成法是指采用有機化工原料,通過化學合成反應,人工合成β-胡蘿卜素的一種方法。合成β-胡蘿卜素有兩種起始原料:維生素A醋酸酯和β-紫羅蘭酮,目前我國生產β-胡蘿卜素采用維生素A醋酸酯作起始原料。生物合成法是指利用微生物培養技術,通過微生物的培養,利用微生物在其體內合成β-胡蘿卜素,然后自微生物體內分離得到β-胡蘿卜素的一種方法。β-胡蘿卜素廣泛存在于綠色和黃、橙、紅色蔬果中,是所有類胡蘿卜素中含量最大的一種。提取天然β-胡蘿卜素的原料十分豐富,胡蘿卜、枸杞色素、馬鈴薯、玉米等均可作為提取原料。另外,家蠶攝食桑葉后的排泄物蠶沙,含有豐富的葉綠素和β-胡蘿卜素,以蠶沙為原料生產葉綠素銅鈉鹽的工廠,加工生產葉綠素銅鈉鹽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含有一定量的β-胡蘿卜素,也可作為提取天然β-胡蘿卜素的原料(蘇毅等,2001)。 [*]β-胡蘿卜素分子式:C40H56,分子量:536.88,β-胡蘿卜素熔點為184℃,有光澤的斜6面體或板狀微結晶的晶體或結晶性粉末,約有20余種異構體,不溶于水,微溶于植物油,在脂肪族和芳香族的烴中有中等溶解性,易溶于氯仿,化學性質不穩定,易在光照和加熱時發生氧化反應。
    [/list][size=14px][b]3  β-胡蘿卜素的生理功能[/b][/size]
    [list]
    [size=12px][b]3.1  轉化維生素A[/b][/size]
    [list]
    Moore(1929)通過實驗發現,缺乏維生素A的大鼠補飼β-胡蘿卜素后能顯著提高體內維生素A水平,從而證實了β-胡蘿卜素能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發揮維生素A的作用,所以又稱維生素A原。β-胡蘿卜素在動物體內大部分轉化為維生素A,并通過維生素A對動物的生理功能起間接作用。來源于植物的前體型維生素A被稱之為類胡蘿卜素,自然界已發現有600多種類胡蘿卜素,其中不足10%具有維生素A原活性(Olson, 1989),其中β-胡蘿卜素是具有最大生物活性的維生素A原。 [*]β-胡蘿卜素作為維生素A的前體,具有抗氧化性、影響繁殖和甲狀腺功能(Puls et al., 1994;Weiss, 1998;Aksakal et al., 1990;Graves-Hoagland et al., 1989;Hemken and Bremel, 1982)。多數動物能在腸壁的襯里把β-胡蘿卜素轉化為維生素A,但因物種不同其轉化效率有差異。例如豬攝入含β-胡蘿卜素較高的食物轉化為維生素A的效率較低,1mgβ-胡蘿卜素僅相當于260-500IU的維生素A,比雞和大鼠的轉化效率低3-6倍。另外,許多物種的差異主要是由于動物吸收β-胡蘿卜素的能力不同造成的(Chew,1993)。Chew等(1984)報道豬外周循環中類胡蘿卜素濃度很低,而牛和人則能吸收大量β-胡蘿卜素及其他類胡蘿卜素;β-胡蘿卜素轉化為維生素A的能力和β-胡蘿卜素吸收作用中表現出的種間差異可歸因于轉化酶的活性和數量、轉運蛋白的有無以及其他因素的差異,如雪貂的轉化率約為15:1(Lederman et al., 1998),而蒙古沙鼠為6:1(Christine et al., 1998),奶牛為8:1(嚴宏祥等,2006)。
    [/list][size=12px][b]3.2  β-胡蘿卜素的抗氧化性功能[/b][/size]
    [list]
    β-胡蘿卜素含有兩個β-酮芷環和四個異戊二烯側鏈,整個分子是對稱的,中心斷裂可產生兩個維生素A鏈,有多個雙鏈且雙鏈之間共軛(包括環內雙鍵),這么多共軛雙鍵,能夠消除動物本身自由基(單線態氧、羥自由基和超氧根陰離子等),減少這些自由基對細胞遺傳物質(DNA、RNA)和細胞膜(蛋白質、脂蛋和水化合物)的損傷。在動物體內一旦形成高度活潑的具有損傷能力的自由基后,它們就會靠近蛋白質、脂質和核酸等組成細胞的重要組分,并對它們進行強烈破壞,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已經測出機體在衰老、患病及炎癥過程中體內自由基增加,β-胡蘿卜素能抑制這些自由基的產生,可以延緩衰老和預防癌癥。 [*]糖尿病患者其血液中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因,正是這些自由基因破壞了人體內胰島素的活性,只要能找到一種可清除自由基團的方法,就能阻斷糖尿病的發展;而胡蘿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蘿卜素,可以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因此日常飲食中多吃胡蘿卜、甘藍及其它富含胡蘿卜素的蔬菜,對預防糖尿病有極大的幫助。美國疾病控制與防治中心的流行病專家曾對1665名年齡在40-74歲的志愿者進行了普查,研究人員測量了受試者血液中血糖含量,同時比較每一個體血液中β胡蘿卜素含量,結果顯示,健康人血液中β胡蘿卜素的含量很高,而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很低,故提高體內β胡蘿卜素的含量對預防糖尿病有積極的作用 [*]Tee(1992)發現β-胡蘿卜素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Prterka(1993)報道,過多維生素A的攝入會導致胚胎畸形,而用β-胡蘿卜素的攝入則可避免胚胎毒的產生;Basu(2000)發現β-胡蘿卜素能降低脂類的過氧化作用,提高谷胱甘肽在可移植的鼠類淋巴組織瘤中的水平,從而延長患癌癥大鼠的壽命。
    [/list]
    [/list][size=14px][b]4  β-胡蘿卜素的吸收與代謝[/b][/size]
    [list]
    [*]日糧中的β-胡蘿卜素進入并貯存于機體,主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1)日糧中β-胡蘿卜素在動物胃腸道中消化酶的作用下,從其蛋白復合物中分離出來,在十二指腸與其他脂類物質一起經膽汁乳化后形成乳糜微粒;2)乳糜微粒向腸道吸收細胞刷狀緣靠近以便被攝取,由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吸收;3)被吸收的β-胡蘿卜素在小腸上皮細胞內立即被轉移到細胞的一側,一部分經15,15’-加雙氧酶在中央或一側裂解后轉化為維生素A滿足機體的需要;4)肝外組織利用脂蛋白脂酶的作用先于肝臟攝取β-胡蘿卜素;剩下的部分和乳糜微粒一起釋放進入淋巴和血液,以低密度脂蛋白為載體轉運到肝臟;5)被肝臟攝入的β-胡蘿卜素貯存于肝臟或者分泌入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中的β-胡蘿卜素被肝外組織攝取,并貯存于肝外組織(Castenmiller, 1998)。
    [/list][size=14px][b]5  影響β-胡蘿卜素吸收因素[/b][/size]
    [list]
    [size=12px][b]5.1  脂肪和脂肪酸[/b][/size]
    [list]
    日糧中脂肪的含量會影響β-胡蘿卜素的吸收,主要是因為β-胡蘿卜素是脂溶性的,脂肪對β-胡蘿卜素起運輸作用。食物中的脂肪經胰酶和膽鹽作用形成膠粒,β-胡蘿卜素溶于其中而被一同吸收。脂肪可刺激膽汁分泌乳化脂肪促進類胡蘿卜素的吸收。腸道內的脂肪酸促進β-胡蘿卜素的吸收,其中單不飽和長鏈脂肪酸的作用最大,典型的代表是油酸。周光宏(1994)發現,牛體脂肪中油酸含量與β-胡蘿卜素的含量間存在正相關。在灌注液中添加游離脂肪酸極顯著促進了β-胡蘿卜素的吸收,而且油酸的促吸收作用最大,添加脂肪酸后血清中維生素A的濃度得到極顯著提高,而且油酸的作用最大(周利梅等,2003)。 Hollander和Ruble(1978)、周光宏等(1996)分別報道游離脂肪酸促進了β-胡蘿卜素的吸收。During也(1998)報道日糧脂肪促進了細胞對β-胡蘿卜素的吸收,提高了細胞內β-胡蘿卜素斷裂酶的活性,使β-胡蘿卜素轉化為維生素A。 [*]雖然多不飽和脂肪酸對β-胡蘿卜素的吸收也有促進作用,但比油酸弱,因為在腸粘膜細胞內存在一種脂肪酸結合蛋白(FABP),不飽和脂肪酸比β-胡蘿卜素更易與脂肪酸結合蛋白結合,這種競爭性降低β-胡蘿卜素的吸收。Hu等(2000)報道,人食用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的向日葵油時,β-胡蘿卜素在小腸的吸收高于食用富含飽和脂肪酸(SFA)的牛脂。
    [/list][size=12px][b]5.2  膽酸鹽[/b][/size]
    [list]
    [*]膽汁乳化脂肪,使脂肪變成小的膠粒,易于在小腸的液態環境中吸收,從而促進溶解在脂肪中的類胡蘿卜素的吸收。Olson(1964)報道,當β-胡蘿卜素溶于膠體溶液,在無膽汁存在時β-胡蘿卜素既不能被吸收也不能發生斷裂生成酯,說明膽汁不僅起腸腔助溶作用,而且參與了β-胡蘿卜素的吸收、斷裂和酯化的全過程,并且膽汁促進類胡蘿卜素的吸收無種間特異性。膽汁中起作用的物質是結合性的膽酸和膽鹽,促吸收的最佳濃度為0.04~0.008M,濃度過高反而起抑制作用。
    [/list][size=12px][b]5.3  維生素A[/b][/size]
    [list]
    [*]日糧中維生素A的含量也影響類胡蘿卜素的吸收。Gronowska等(1970)用10%蛋白飼料喂小鼠,發現喂低維生素A日糧的小鼠,其β-胡蘿卜素的分解活性是飼喂高維生素A日糧的兩倍。盡管β-胡蘿卜素對許多動物來說是維生素A的一種重要的來源,而對人類來說,是否是缺乏維生素A個體的維生素A來源尚有爭議,因為維生素A在上皮細胞的生成中起重要的作用,當維生素A缺乏時可能會破壞上皮細胞的完整性,從而影響β-胡蘿卜素的吸收。至今,有關維生素A缺乏時β-胡蘿卜素的吸收率的研究還沒有報道。但已有研究表明,維生素A缺乏的大鼠會增加β-胡蘿卜素的斷裂。Moore(1996)亦發現,當沙士鼠缺乏維生素A時,小腸上皮細胞吸收β-胡蘿卜素下降。但是Christine等(1998)報道,盡管小腸粘膜細胞吸收β-胡蘿卜素下降,但總的β-胡蘿卜素吸收卻上升,這可能與淋巴吸收有關,所以當維生素A缺乏時最終導致β-胡蘿卜素的凈吸收增加。
    [/list][*][size=12px][b]5.4  其它因素[/b][/size]
    [list]
    [*]許多研究表明,碳氫類β-胡蘿卜素與含氧類胡蘿卜素如斑蝥黃、黃體素、番茄紅素之間存在著拮抗或協同作用,然而機理不十分清楚。Van(1998)研究發現,黃體素阻礙β-胡蘿卜素的吸收,但并不明顯影響β-胡蘿卜素的斷裂,當黃體素占優勢時,這種阻礙作用非常顯著。Gronowska-Senger曾于1970年報道,各種日糧纖維包括果膠,在日糧中高水平(5%~20%)會影響大鼠對β-胡蘿卜素的利用率,而且果膠的影響作用大于纖維素、瓊脂及谷物糠麩;日糧中蛋白質水平影響β-胡蘿卜素的吸收,蛋白質水平的提高有利于β-胡蘿卜素斷裂為視黃醛,從而有利于維持β-胡蘿卜素擴散的梯度;日糧中粗蛋白質含量充足可提高β-胡蘿卜素加雙氧酶的活性,日糧中類胡蘿卜素及適宜的Fe2+、維生素E和含SH的物質如谷胱甘肽、硫醇等,均有利于該酶活性的正常發揮。
    [/list]
    [/list][size=14px][b]6  β-胡蘿卜素在動物中的應用[/b][/size]
    [list]
    [size=12px][b]6.1  提高種豬的繁殖性能[/b][/size]
    [list]
    給母豬補充β-胡蘿卜素能明顯提高其受胎率、產仔率和仔豬成活率。Czarneckz等(1991)在妊娠100天至泌乳35天青年經產母豬日糧中每日添加300mgβ-胡蘿卜素,結果使母豬初乳中維生素A含量顯著提高,出生窩活仔數增加,斷奶前仔豬死亡率降低,斷奶至配種間隔時間縮短,且隨日糧中β-胡蘿卜素含量增加,窩產仔數、仔豬斷奶體重明顯提高,斷奶前死亡率也明顯下降。Jacyno(1994)報道,當日糧中含充足維生素A,于配種前、后14天,妊娠100-110天和泌乳40天向飼料中添加200mg和100mgβ-胡蘿卜素,母豬繁殖性能明顯提高。 Herrick等(1993)在15個商品豬場共5000多頭母豬中做了注射β-胡蘿卜素的試驗,處理組的母豬在斷奶時先肌注5ml非離子乳化劑(含200mgβ-胡蘿卜素),配種時再注射5ml。注射過β-胡蘿卜素的母豬受胎率提高12.5%(由82.3%增加到92.6%),產活仔數增加了12.3%(每窩增加1.2頭)。Coffey等(1993)向長白豬頸靜脈注射0、50、100或200mg的β-胡蘿卜素,來研究β-胡蘿卜素對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劑量和胎次的相互作用對產活仔數(p<0.01)及仔豬死亡數(p<0.05)有影響,對經產母豬注射β-胡蘿卜素,使產活仔數線性增加(p<0.05),但對初產母豬影響不大。注射50mgβ-胡蘿卜素的母豬的死仔數下降(p<0.01),但當注射劑量增加,產死仔豬數沒有進一步下降。Cottey和Britt(1993)的實驗結果表明,在母豬斷奶時、配種當天、配種后7d天時,給其注射200mgβ-胡蘿卜素或5000IU維生素A棕櫚酸酯,產活仔數顯著增加,可提高18%。 [*]另外,β-胡蘿卜素用于種公豬也有很好的作用,如Jacyno等2002年在青年公豬從70日齡到180日齡的每噸全價料中添加20gβ-胡蘿卜素,結果實驗組比對照組的種公豬每次射精量增加,精子密度提高,活加增加,精子畸形率也隨之下降。多數研究表明,β-胡蘿卜素的供給量以200-300mg/天頭為宜,肌肉注射或飼料添加均有效(盧建軍,1999)。
    [/list][size=12px][b]6.2  對母牛繁殖性能的影響[/b][/size]
    [list]
    β-胡蘿卜素是奶牛維持生理功能及繁殖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由于β-胡蘿卜素是黃體細胞微粒體膜的組成成分,可刺激黃體細胞合成孕酮而維持妊娠,因此在奶牛妊娠后添加β-胡蘿卜素,將減少胚胎死亡和早期流產。母牛體內β-胡蘿卜素不足將延長發情時間、延期排卵、增加流產機率和早期胚胎死亡率、發情跡象不明顯、增加卵巢囊腫、胎衣滯留和子宮炎的危險、提高運輸死亡率、牛犢體弱、生產力下降;在奶牛血漿中β-胡蘿卜素的含量必須維持400ug/L的水平(Aksakal et al., 1995;Dunn and Moss, 1992;Graves-Hoagland et al., 1988;Hurley and Doane, 1989)。田允波(1991)試驗表明,血液中β-胡蘿卜素含量高,則繁殖機能旺盛,含量低則會導致胚胎時期死亡,不發情,受胎率降低及胎衣不下。但也有試驗結果表明產后胎衣不下與奶牛體內的β-胡蘿卜素水平關系不大(李宏全和劉迎碰,1995)。 王九峰等(1999)以乳牛為實驗,第1周每頭口服β-胡蘿卜素23.0g,以后每周每頭口服β-胡蘿卜素11.5g)和對照(3頭,不做任何處理)兩組。整個試驗周期共8周,分為前期(開始前)、中期(第5周末)和后期(第8周末)。試驗結果表明,試驗組乳牛血清β-胡蘿卜素水平與血清堿性磷酸酶活性的變化規律相一致,均于中期時最高,血清維生素A水平呈現逐漸升高趨勢,血清鈣水平呈下降趨勢,血清無機磷水平逐漸下降。據此可以表明,β-胡蘿卜素進入機體后,其轉化為維生素A的效率在不同的吸收階段是不同的,并且于初期時效率最高。同時,研究證實大劑量的β-胡蘿卜素進入機體,不是通過轉化為維生素A起作用,而是直接影響骨骼鈣磷吸收和代謝,但由于吸收閾值的作用,可以減輕其影響程度。 邊四輩等(2005)在日糧補充β-胡蘿卜素對奶牛血液β-胡蘿卜素濃度、產后發病率、產后70天內的配種率、受胎率及一次配種受胎率的影響。結果表明:添加300mg/頭?天的β-胡蘿卜素能顯著提高奶牛產前7天、產后10天和產后60天的血液β-胡蘿卜素濃度(p<0.05),降低產后胎衣不下和乳腺炎的發病率,提高產后70天內的配種率和配種受胎率,但對一次配種受胎率和配種天數無明顯影響。而Lotthammer等(1979)的研究結果顯示日糧補充β-胡蘿卜素能顯著提高一次配種受胎率,飼料中的β-胡蘿卜素在瘤胃中約破壞35%,奶牛攝取的β-胡蘿卜素在進入小腸粘膜細胞后,被存在于小腸粘膜細胞液中的二加雙氧酶催化分解成兩分子的視黃醇。這一催化反應需要氧與Fe2+的參與,同時也需要維生素E、膽鹽及卵磷脂的存在,每1mgβ-胡蘿卜素轉化為120μg維生素A,轉化效率為8:1(嚴宏祥等,2006)。 [*]持續β-胡蘿卜素不足會對垂體和卵巢功能造成損害,使母牛初情延期(周虛,2001);在春夏季節,奶牛若以放牧為主,青草中有充分的β-胡蘿卜素,因此不會造成β-胡蘿卜素缺乏癥;冬天如果以干草為飼料,則β-胡蘿卜素含量明顯不足,加上儲藏條件對β-胡蘿卜素的影響,更有必要給奶牛補充β-胡蘿卜素,β-胡蘿卜素在飼料中的添加量以每頭奶牛每天200~300mg為宜。
    [/list][size=12px][b]6.3  在禽類中的應用[/b][/size]
    [list]
    β-胡蘿卜素對禽類繁殖機能的作用也有不少報道,添加β-胡蘿卜素對提高蛋雞的產蛋率、孵化率和受精率均有良好作用。在蛋雞飼料中添加β-胡蘿卜素30-60mg/kg,對提高蛋雞的產蛋率、蛋黃色澤、蛋的外觀品質均有良好作用,在種雞日糧中分別添加50、100、150mg/kgβ-胡蘿卜素,結果種雞上述三個指標分別比對照組提高2.51、5.02、2.73個百分點,且受精率和孵化率均有提高趨勢(柏占勇,1997)。 [*]用β-胡蘿卜素添加到日糧中,可提高肉仔雞增重率、成活率;蛋雞的產蛋率和種蛋合格率(孟妤和單志萍,2002);β-胡蘿卜素對提高肉雞生產性能、降低血脂、增強腿脛色、抗氧化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以添加45.75mg/kg的β-胡蘿卜素效果較好(韓瑞麗,2003)另外,在鵪鶉日糧中添加β-胡蘿卜素,可提高其產蛋率,添加量以30mg/kg較好(張玉海等,1999)。
    [/list][*][size=12px][b]6.4  在水產中的應用[/b][/size]
    [list]
    [*]一些報道指出尼羅羅非魚、金魚和大西洋比目魚能夠將β-胡蘿卜素轉變為維生素A(Katsuyama and Matsuno, 1988;Del Tito, 1983;Moren et al., 2004;Katsuyama and Matsuno, 1988)。Hu等(2006)通過飼喂不同β-胡蘿卜素水平,測定雜交羅非魚的生長與肝臟中維生素A水平的實驗,更加證實了羅非魚可以將β-胡蘿卜素轉變成維生素A;飼喂高含量的β-胡蘿卜素和低含量的,對羅非魚的生長沒有顯著影響;肝臟中維生素A的水平隨著β-胡蘿卜素的增加而提高,這意味著β-胡蘿卜素轉變成了維生素A;試驗結果表明,羅非魚幼魚飼料中維生素A需要量為5850-6970 IU kg-1,當飼料中有84 IU 維生素A/kg、28.6-44.3 mg/kgβ-胡蘿卜素時也能滿足羅非魚幼魚的正常生長,β-胡蘿卜素轉變成維生素A率大約為19:1(15-23:1)(1mgβ-胡蘿卜素相當于158IU)。這相比人的轉變率6:1、雪貂15:1來說是一個較低的數字。(Institute of Medicine, 2000;Lederman et al., 1998).
    [/list]
    [/list][size=14px][b]7  小結[/b][/size]
    [list]
    [*]總之,β-胡蘿卜素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對于動物營養和生理功能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作為維生素A原,在動物體內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更重要的一面,它具有抗氧化功能,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提高動物生長和繁殖性能。所以,β-胡蘿卜素的應用將會有效地推動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其應用前景將會越來越廣泛。
    [/list]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點評

    經典的資料!  發表于 2012-6-1 17:54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11-8-4 07:34:03 | 只看該作者
    資料很詳細,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發表于 2012-6-1 17:54:01 | 只看該作者
    多數研究表明,β-胡蘿卜素的供給量以200-300mg/天頭為宜,肌肉注射或飼料添加均有效(盧建軍,1999)。

    好的使用說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20:41,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盟| 巩留县| 巍山| 陇南市| 政和县| 佳木斯市| 乌海市| 日喀则市| 扶风县| 云林县| 天镇县| 丹寨县| 玉溪市| 于田县| 潍坊市| 霍山县| 富民县| 衡南县| 绥宁县| 巴里| 江川县| 措勤县| 开鲁县| 正安县| 武汉市| 宝清县| 祁门县| 青浦区| 都江堰市| 响水县| 临海市| 盐山县| 延津县| 额尔古纳市| 曲麻莱县| 顺义区| 建阳市| 务川| 阿拉善左旗| 陆川县| 定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