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jpg (49.9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7-26 11:51 上傳
如何避免豬價“心驚肉跳”?
“肉跳,心驚。”自1995年開始養豬的重慶市長壽區長太生豬養殖場姜安國這樣形容豬價的劇烈跳動和養豬人的心理。一般認為,生產和價格波動的平均周期為6年左右。然而2007年后,周期明顯縮短,而且振幅加劇。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副院長王金勇說,我們要把豬價的波長拉得更長,波峰波谷壓得更扁,這才能減少因價格劇烈波動對產業造成的傷害。
此輪豬肉價格高位之后會不會重現價格低谷?大漲大跌的怪圈是否會持續?需要從生產、市場、政策等多方面探討。
市場波動的風險基本上由消費者和養殖者來承擔,而中間環節均保持穩定的利潤。在價低時,養殖者必須承擔幾乎全部虧損。而價格過高,卻可能帶來后市的不確定性。
價格大漲,補欄肯定增加,這是價格引導生產的市場規律。據統計,上半年,重慶市土雜仔豬漲幅63%,洋三元或PIC仔豬漲幅48.5%。
“仔豬基本賣空。”重慶市榮昌豬資源開發公司豬場經理王遠志笑著說,他們一年出欄1.5萬頭仔豬,商品豬出欄2000頭,現在價格好,不如直接賣仔豬。昨天一天就賣200多頭,13斤的仔豬賣520元,超一斤多加20塊錢。
高位價格刺激下的養豬者追漲心理確實增強。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此輪價格大漲后的補欄積極性與2007年價漲后大量資金入場相比,相去甚遠。
“記得2007年那會兒,我們忙得不可開交,很多人邀請我們去指導,其中有很多人是剛剛進場養豬。大量散戶也紛紛跟進。”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副院長王金勇說,但這次調查發現,不再養豬的農戶還是不養,散養戶已經大量退出。雖然規模化發展很快,但還沒有完全填補空白,所以造成補欄數量不如預期。
重慶市長壽區長太生豬養殖場負責人姜安國說:“按現在的生豬價格,種豬應該賣得好才對,但實際情況不如預期。規模化養豬場擔心價高刺激下市場大量補欄,價格再次大跌。”
疫病風險是造成養豬戶不敢大量跟進的重要原因。王金勇說,疾病防控壓力很大。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散養和中小規模養殖,硬件設施投入不夠,生產條件差,比如冬天缺乏保溫,夏天缺乏通風散熱。在建設的時候,為了降低成本,材料、設計等較落后。這都會導致疫病多發。一旦中小養殖戶生豬發病,囿于條件限制,就很難控制。
不斷上漲的養豬成本使很多小戶望而卻步。與2007年的那次上漲相比,這次豬肉價格上漲一個特點是:人工成本、飼料成本、環境治理成本、運輸成本等的增加,推高了養豬的綜合成本。
“有人認為,價格多高啊,你們肯定大賺了吧!”姜安國說,他們沒有看到這么多年我們虧了多少,今年價漲實際上是在彌補前幾年的虧損。總的算下來,有多大利潤還真不好說。因此,養豬人還是很謹慎的。
規模化養豬是個綜合系統,符合木桶原理。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成本就可能上去。目前多數養豬管理還很滯后。因此,管理提升效益的空間很大。
重慶市農委畜牧處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生豬價格連續9個月下滑,養殖戶虧損面一度達到58.2%。
在這其中,規模化養殖因其成本高而大面積虧損。然而存欄超過5000頭的長太生豬養殖場卻幾乎沒虧,為什么?姜安國直言:“就是成本控制得好和養殖方式科學。”
“市場價格我左右不了,但如何養殖我可以控制。我把母豬當成親人養,那它就把我當親人看,就多給我生小豬。”姜安國笑著說,我養一頭母豬一年能產18.2頭仔豬,而一般的養殖戶只有13~15頭。我們一個人可以養800頭豬,而一般中小戶只能養200頭。姜安國又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出欄豬,如果自繁自養,成本在1500元~1600元,目前可以賣到2000元左右,利潤為500~400元。而一般的養豬戶需要引進仔豬。“所以即使在去年價格低迷時,我也不會虧到哪去。具備完整產業鏈的規模化養殖的抗風險能力肯定更大。”
“2007年價格高漲之時,大量散戶也紛紛跟進。當時很多沒有經驗或缺乏積累的市場主體盲目進入,最后為后市的劇烈波動埋下了伏筆。”王金勇說,散戶生產具有盲目性,在養殖管理和方式上落后,易受市場影響,自然增加市場的不穩定性,而規模化卻相對穩定。
“從市場環節看,規模化養殖還會使買賣雙方博弈力量平衡。利潤和風險的分配會更合理,市場信息也會更透明,更有利于安排生產。”王金勇說,中小規模養豬戶的銷售還主要通過豬販子,說明他們獲取市場信息落后,更不要說散養戶了。而一些大的企業發展到囊括養殖、屠宰等環節,它的利潤可以內部分配,利于穩定市場。
生豬生產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需要國家宏觀調控。國家連續出臺的補貼政策對穩定生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短期內豬肉價格攀高已經給養豬戶發出了收益趨增的信號,補貼是否會使擴大生產的信號過強,從而為下一輪生產過剩埋下伏筆?
在價格高位運行下,該不該補?這是很多人的質疑。
“該補!”重慶市畜牧科學院信息中心負責人徐勝來對記者說,回顧2007年,那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豬價達到高位后大幅下跌,中央為此連續出臺扶持政策,特別是對能繁母豬與規模化養殖進行了大量補貼,使得一些資本開始進入本行業,養殖方式迅速轉變。因為市場風險大和成本提高等因素致使散戶大量退出,有力地促進了生豬產業的發展。現在的問題是該怎么補,政策要拿捏準。
重慶市下撥近兩億元用于生豬生產。政府的補貼政策刺激了補欄積極性。目前,重慶市生豬存欄中,20~50公斤的仔豬、小豬很多,到9~10月份將有大批出欄。
姜安國認為:“補貼對養豬行業利好。但我認為,應該按出欄豬的數量來補貼。這才公平,才科學。我相信有五年以上養豬經驗的人很多持這個觀點。”
采訪中,很多養豬戶認為,這個補貼的錢一定要花到地方。如果補貼給那些不是很好的市場主體,就會弄亂市場,政府應更多地尊重市場規律。
哪里最需要錢呢?疫病風險仍然是威脅養豬行業的一大因素,需加大投入。記者在走訪養殖戶時發現,生豬價格的漲跌尚可承受,起碼活生生的豬在那。他們就怕疫病,一旦染上,控制很難,而且可能大面積撲殺。一些養殖戶反映,免費疫苗的采購、儲存、配送、監管等要進一步完善。防疫體系的一個疏漏,造成的損害不可估量。
“除了養殖風險,現在的市場風險也很大。國家應該進一步完善有效的信息預警機制。”王金勇說,目前,部門之間的統計會有矛盾,信息采集的準確性和全面性也需要加強。在充分、真實的信息數據基礎上的分析研判,才能為政府和市場決策提供科學參考。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一定要把補貼用在真正薄弱的關鍵環節,不能撒胡椒面。市場波動時,就該把競爭能力差的淘汰,讓競爭能力強的不斷壯大。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