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1158|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引起仔豬死亡的原因及預防措施(轉)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1-7-25 01:06: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abc01 于 2011-7-25 01:06 編輯

       仔豬是發展養豬生產的物質基礎,在生產中迅速培育出大量品質優良的仔豬,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養豬效益的關鍵。但由于仔豬出生后,在正常的飼養管理條件下,因仔豬自身體溫調節機能不全,消化器官不發達,消化腺機能不完善,缺乏先天性免疫力等原因,而導致仔豬患病乃至死亡,造成仔豬成活率低下,給養豬生產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也是養豬戶極為頭疼的問題。為此,本文從哺乳仔豬的體溫調節、消化機能及先天性免疫力等方面,來探討仔豬死亡的原因,針對其引發因素,采取相應的措施,望對廣大養殖戶能有所幫助。1 導致仔豬死亡的原因
    1.1 仔豬消化機能不完善
    1.1.1 仔豬的生理 新生仔豬在生理上還處于未成熟階段,其特點是仔豬體脂肪蓄積過少,僅占體重的2%~3%;體內儲存的能量不多;糖的生成體系不發達;肝細胞的線粒體數少,利用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能源的能力低;糖原分解酶活性也低;葡萄糖的異生能力差等。在哺乳過程中,受這幾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出生一周后,死亡率超過總死亡數的60%,原因之一是出生后18小時內將肝糖原耗盡,其后消耗有限的脂肪,繼而消耗自身的蛋白質,使組織結構遭到破壞,導致惡性循環,最終能量耗盡而死亡。
    1.1.2 消化器官不發達 仔豬消化器官雖在胚胎時已形成,但結構與功能尚未完善。由于仔豬胃腸容積小,食物的排空(胃內食物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速度快,15日齡時1.5小時,30日齡時3~5小時,60日齡時為16~19小時,而成年豬為24小時以上。根據這一特點,對哺乳仔豬的飼養,應采取“少喂勤添”的方法,即每天飼喂的頓數應多些,而每頓的喂量應少些,以適應其“易飽易餓”的特點。
    1.1.3 消化腺機能不完善 仔豬從出生到斷乳為哺乳期,一般的集約化豬廠采用28天或35天斷奶,而仔豬在3~4周齡時胃腺機能才能完善,才有反射性胃液分泌。
    仔豬的消化酶大多隨著日齡的增加而逐漸增強,初生仔豬的唾液淀粉酶活性很低,但隨年齡增長活性逐漸增加。仔豬胃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是凝乳酶和胃蛋白酶。凝乳酶在出生時已有作用,而初生仔豬胃液內雖有胃蛋白酶原,但由于缺乏鹽酸不能將其激活,因此初生仔豬難以消化飼料中的蛋白質特別是植物性蛋白,而仔豬初乳中的乳蛋白主要是靠小腸中的胰蛋白酶來消化的。在20日齡之內胃蛋白酶不具備消化能力,到40日齡時,由于鹽酸濃度的增加才具有消化能力。早期給仔豬補料可刺激胃分泌鹽酸,促進胃液分泌。
    初生仔豬腸腺和胰腺發育比較完全,胰蛋白酶和乳糖酶活性較高(Lindeman,1986),食物主要在小腸內消化。仔豬對乳蛋白的消化率可達92%~95%,對豬乳中的脂肪(占豬乳干物質的1/3)可吸收80%,但由于脂肪酶在5周以后才開始分泌,7周達最高峰,故對長鏈脂肪酸的消化能力較差。另外,胃腺不分泌淀粉酶,小腸黏膜和胰臟從2周齡開始分泌,到3周時,仔豬胰淀粉酶糖的活力才得以提高,才能較好的消化淀粉和其他糖類物質。初生仔豬已能旺盛的分泌腸液,腸液中乳糖酶的活性很高,因此可充分利用乳糖,但由于蔗糖酶與麥芽糖酶的活性較低,故對果糖、蔗糖、木糖等其他糖類的消化率很低,初生10日齡之內很難利用蔗糖。因此,仔豬3周齡前難以利用淀粉,更不能消化禾本科谷物中的可溶性非淀粉碳水化合物。當仔豬發育到3~4周齡以后消化非乳飼料的酶才開始發揮作用如胰脂肪酶、淀粉酶、胃蛋白酶等。 所以,若早期斷奶仔豬飼料配合不當,或誘食過遲,未能促使消化酶系提前分泌,勢必引起斷奶仔豬消化不良,從而導致生長遲緩。
    1.1.4 仔豬的營養性腹瀉 腹瀉通常發生于斷奶后的2周內,其死亡率達10%~20%,若發生水樣便時,死亡率達40%以上,給養殖場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仔豬斷奶后腹瀉是早期斷奶后仔豬最常見和危害性最大的一種斷奶后應激性疾病,多發生于仔豬斷奶后7~10天,導致腹瀉的機理如下:
    仔豬到75日齡以后,其消化能力才能接近成年豬水平。由于哺乳仔豬蛋白質在胃中的初步分解不充分,從而影響了腸道中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對蛋白質的進一步消化,造成蛋白質消化障礙。結果,未消化的蛋白質進入大腸后,將改變大腸內的微生物環境,使致病性大腸桿菌孽生。這些細菌分解腸道中的蛋白質,釋放出如尸胺、腐胺、酪胺和組胺等毒素,這些毒素刺激腸壁,引起腸道損傷,從而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導致消化障礙性腹瀉。致病性大腸桿菌還能逆行進入小腸,在小腸中迅速繁殖,到一定數量后,所產生的內毒素和神經毒素增多,將會破壞小腸絨毛,從而影響小腸的吸收功能,使小腸內的滲透壓升高,水分難于吸收也引起仔豬拉稀。神經毒素進入血液后,會導致仔豬全身性水腫,進一步影響腸道的吸收功能,使仔豬患病甚至死亡。所以適當降低飼糧中的蛋白質水平可有效的減少仔豬斷奶后腹瀉的發生。但是簡單的降低蛋白質水平有可能影響仔豬對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需要量,因此須通過平衡多種必須氨基酸降低飼糧蛋白質水平。
    1.2 體溫調節中樞未建立 初生仔豬由于大腦皮層發育不全,調節體溫中樞未建立,適應環境能力差,特別在初生第一天,由于體內貯存能量很少,一遇寒冷,血糖很快降低,如不及時吃到初乳,很難維持正常體溫,易被凍死。仔豬的正常體溫約 39℃ ,所以剛出生時仔豬需要的環境溫度為 32℃~ 35℃ ,如果舍內溫度偏低,仔豬體溫隨之下降,環境溫度越低,仔豬體溫下降越快,如果長期低溫,仔豬易被凍死。仔豬主要靠皮毛、肌肉顫抖、豎毛運動和擠堆取暖等來調節體溫,但仔豬被毛少,皮下脂肪少,保溫、隔熱能力差,所以初生仔豬必須在出生后 2小時內吃到初乳,以增加能量,同時應及時做好保暖工作,關好門窗,加厚墊草,安裝電熱板或紅外燈,保持有足夠的溫度,才能確保初生仔豬的健康和安全。
    1.3 缺乏先天免疫力 仔豬出生時沒有先天免疫力,因為免疫抗體是個大分子球蛋白,在胚胎期由于母體血管與胎兒臍帶血管之間被 6~ 7層組織隔開,限制了母體抗體通過血液向胎兒的轉移,故使仔豬出生時沒有先天免疫力,自身也不能產生抗體,只有吃到初乳以后,靠初乳把母豬抗體傳給仔豬,以后過渡到自身產生抗體,才能獲得免疫力。因此,仔豬出生后,盡快讓其吃到初乳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關鍵。一般仔豬在10日齡時,體內會開始產生抗體,30日齡時才能有一定量的抗體,但數量仍很少,此時初乳中的抗體成分也隨時間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因此3周齡左右是抗體青黃不接的階段,此時胃內還缺乏鹽酸,隨飼料和飲水進入的細菌和病毒未被消滅和抑制,故仔豬極易發生消化道疾病,廣大養殖戶應尤其注意此階段仔豬的飼養管理和環境的衛生消毒。
    1.4 貯存鐵不足 在寒冷的冬季或春初季節,舍飼仔豬極易發生缺鐵性貧血,病豬精神萎靡,可視黏膜蒼白,被毛蓬亂無光,下痢,消瘦衰弱,嚴重者甚至死亡。其原因主要是體內鐵不足或缺乏,仔豬出生后頭幾周生長發育迅速,每天需鐵7~15mg,而母豬供給的鐵每天僅為1mg,于是動用體內極其微量的貯存鐵,而此時仔豬若生長在以木版或水泥為地面的豬舍內,不能與土壤接觸,失去了對鐵的攝取來源,又沒有采取人工補鐵的措施,而使仔豬缺鐵嚴重,加上仔豬出生后7天內胃內缺乏鹽酸,獲得的鐵就更少了,結果血紅蛋白合成不足造成生理性貧血。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11-10-3 22:30:08 | 只看該作者
    謝謝了,學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1 09:07,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城县| 苏州市| 昔阳县| 武功县| 云龙县| 聊城市| 平阴县| 从江县| 绥滨县| 伊春市| 马尔康县| 朝阳市| 万盛区| 湖州市| 塔河县| 新乐市| 香格里拉县| 南溪县| 威信县| 绩溪县| 花莲市| 静海县| 静宁县| 集贤县| 茂名市| 芜湖市| 塘沽区| 赤城县| 贞丰县| 枣阳市| 昌都县| 济宁市| 翁牛特旗| 墨玉县| 光山县| 雷波县| 南昌市| 上栗县| 汶川县| 棋牌| 全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