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2835|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魚苗魚種] 讓步旅游 海南海水魚苗場戰線轉移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1-7-13 10:56: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fishfirst 于 2011-7-13 11:01 編輯

    讓步旅游 海南海水魚苗場戰線轉移
    隨著海南這座國際旅游島的開發,三亞和陵水,作為海南最優越的兩個海水魚苗育苗場地接連被征,合適的育苗場地越來越少,下一步,海南海水育苗產業還能向哪里轉移?
    文/圖 本刊撰稿人  劉慶升

        胡老板在海南陵水縣做了五、六年海水種苗生產,苗場所在的陵水地區可謂是海水種苗生產的重地,一般從二月起就可以培育青斑、金鯧等熱帶海水養殖品種,而同期,廣東包括海南北部的地區都還不能進行生產,作為市場上的頭批苗,利潤空間可觀。
        但自從年初不遠處的陵水海洋主題公園舉行了奠基儀式后,他的心就開始懸了起來。規劃建設中的陵水海洋主題公園坐落在黎安旅游度假區內,占地約為3500畝,預計2014年春節期間正式開業。其中,海洋主題公園用地2500畝,總投資約為60多億元,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海洋主題公園。而該項目總規劃更是占地約19459畝,幾乎覆蓋陵水縣海水魚苗生產的大部分產業用地。這就意味著,無數像胡老板一樣的海南陵水縣海水魚苗場的場主們,將不得不面對苗場搬遷的命運。
        而實際上,苗場由于讓步旅游而被搬遷一幕,在對旅游開發起步更早的三亞早已上演。三亞和陵水,被認為是海南最優越的兩個海水魚苗育苗場地接連被征,下一步,海南海水育苗產業還能向哪里轉移?

    曾經的育苗重地
        海南是我國重要的海水魚苗生產基地。據廣東海洋大學海洋學院教授陳剛所提供數據,2009年不完全統計,海南生產斜帶石斑魚仔魚量約2.5億尾,一半仔魚在海南省進行標粗及養成,另一半出口馬來西亞、臺灣、印尼,標粗的大規格苗約有6-7千萬尾,成活率約為50%;褐點石斑魚仔魚量約有4千萬尾,大規格苗約1多千萬尾,標粗成活率約為30%。另一重要海水品種金鯧上,據海南青利水產繁殖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青利預計,年生產苗種約在3億尾,供應市場包括海南、廣東、廣西等沿海地區,是全國金鯧種苗最大的生產基地。
        海南的海水魚苗之所以如此繁盛,其中的一個主要優勢就是常年水溫較高,繁殖時間長,無工業污染,水質較好。以青斑為例,在不采取加溫等條件下,至少有10個月的時間,如果硬件投入完善一些,甚至可以全年進行繁育。而廣東只有半年時間,親魚產卵遲2-3個月,結束早2個月;金鯧則從2-3月份開始就可以進行繁殖,而廣東要延遲至5月份以后。   
        而在海南島內,海水種苗的基地最早大多又分布于氣候最適宜熱帶種苗繁育的三亞,其次則是與之相鄰的陵水。“海南島內,在三亞培育親魚產卵期很長,但如果到了海口,水溫比較冷,產卵周期就會明顯縮短”,作為在海南從事海水種苗生產的先驅者之一,蔡江賜如此解釋了產業的分布原因。
        而海南的海水魚苗種產業的興旺最初也是始于三亞。其中最密集的地區則要數三亞的林旺鎮、紅沙鎮,因為其優良的氣候條件,以及臨近鐵爐港、紅沙港等天然漁港,從上世紀末開始,陸續吸引了來自臺灣、福建的一批業者前來。
        據業者回憶,彼時的紅沙港內灣,繁育著龍膽石斑、老虎斑、青斑、豬麻斑、海利斑、白包公、三刀、紅魚、金鯧等20多個海水養殖的魚苗品種,它填補了海南海水養殖的多個空白。據2009年統計顯示,在三亞紅沙港的魚排,親魚數量約1萬條約20萬斤,約占總青斑親魚數量的50%;褐點石斑魚親魚的數量約5000尾;龍躉親魚共有700多條,儲備親魚2千多條。

    難逃的被征命運
        然而伴隨著三亞對旅游地產的開發,沿海岸帶便成為炙手可熱的資源,由于旅游業是海南發展的重點,苗場被遷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近期當筆者來到三亞時,曾經大批業者聚集的三亞林旺鎮如今已經難覓苗種場,而在三亞紅沙鎮,筆者看到蔡江賜的基地以及周邊一些零零散散的苗場盡管還有生產,“但是地方早已經被政府收回,相關的項目如果動工,則隨時有可能需要遷移。”
        筆者在查閱2010海南水產漁業數據時,發現三亞市的網箱養殖數量及面積一項已經皆為零。雖然這與實際情況存在出入,但據同樣在海南從事魚苗生產近十年的洪宜展介紹,“漁港網箱數量已經不及繁華時期的一半,剩下的魚排基本也不養魚了,”由于政府一直表示要征收,“漁農們都忙著在岸邊建房子等賠償了。”
        隨著海南三亞苗場被征,以前的苗場不得不開始向海南另一育苗重地陵水轉移集中。據介紹,在苗場最為集中的陵水新村一帶,苗場面積約在2000多畝,除了幾十家小型的孵化、標粗場,其中面積在200畝左右的大場約5-6家。作為該地區規模較大的基地之一的藍海洋科技養殖基地總經理陳有銘表示,“每年基地生產海水種苗約一千多萬,此外合作場的產量也還很大。”
    而現在,繼三亞之后,陵水苗場再次面臨被征的命運,這對于整個海南的海水魚育苗業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盡管現在看來政府的規劃還未明朗,但是“政府叫搬我們就只有搬,沒有其它的辦法。”一位當地的業者無奈的表示。

    下一站樂東?
        其實早在2010年,筆者和蔡江賜交流時, 當初正是被海南無法比擬的熱帶海水魚繁育環境吸引而來的他就曾感慨,作為熱帶種苗繁育基地的海南現在已經找不到一塊合適親魚培育的地方,“而如果沒有一個保種的計劃出來,將會對產業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他認為,政府不夠重視產業的發展,這是產業目前面臨最大的困難。
        但無論如何,生存與發展是永遠的主題。至于產業轉移——很多業者選擇往旅游發展相對滯后的海南西線的樂東縣一帶沿海轉移。林雄就是這其中之一,從最早在三亞林旺鎮從事海水種苗生產,到三年前在海南西線樂東建立了新的基地,今年林雄更是投入大筆資金對基地進行進一步的建設,包括池塘的改造、標苗車間的建立等。
        對于海南西線樂東縣一帶沿海是否能接過三亞、陵水等地產業接力棒的問題?林雄表示,樂東的海水種苗業者基本都是最近幾年從三亞轉移過來的,目前規模較大的基地不多,產業也還未形成規模性優勢,很多池塘還是在進行對蝦養殖。從基礎設施方面,也還有很多需要去提高之處,包括池塘、水電設施的改造,以及培育種苗的設施,“目前主要還是進行孵化幼苗,然后出售,當地很少進行標粗”。
        另外,海南西線樂東縣一帶不具備如三亞和陵水那樣的天然漁港。由于沿海一帶沒有良好的避風漁港,樂東沿海無法安放魚排,這就意味著,親魚只有轉移到池塘培育。而據蔡江賜介紹,目前在石斑類品種親魚中尚可在池塘中培育繁殖,但是作為另一大養殖品種的金鯧,親魚的培育需要在魚排網箱內進行才能達到性成熟。
        此外,據最新海南省海岸線修測數據顯示,樂東海岸線僅為84.3公里,長度為全省倒數第三,資源并非富足。產業對良好資源的亟缺從當地的塘租也略見一二,“一些三五畝的高位塘塘租往往要兩三萬每年”。


    (本文摘自《水產前沿》雜志。)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11-7-13 16:43:21 | 只看該作者
    海南旅游業還是很發達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9 10:08,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吉安市| 津南区| 武平县| 宾阳县| 南昌县| 彝良县| 昌黎县| 天门市| 福州市| 横峰县| 安吉县| 沁源县| 荣昌县| 灵武市| 汝州市| 咸阳市| 读书| 邳州市| 西华县| 隆昌县| 延长县| 连州市| 合江县| 裕民县| 张北县| 台中县| 延长县| 盱眙县| 青河县| 漳州市| 板桥市| 东光县| 雅安市| 甘德县| 祁阳县| 水城县| 安塞县| 平远县| 常山县| 克什克腾旗|